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阅读:41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2/1 15:05:16
分享到: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站在这样的角度审视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许多观点会不谋而合,对许多问题将产生新的认识。新课程标准重建了学习的概念:创设一定的环境,给出一定的条件,提供一定的资源,教师和学生在互动合作中不断形成认识,在知识的共享和知识的不断建构中发现意义。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这个层面上探讨,学习应该不拘泥于课堂,而必须走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多样而丰富的。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的学习活动都可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
  直面当前的语文教育,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我们不得顾及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包括:语文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是负载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课程,是没有实践就没有源头活水、离开了生活就失去生命的课程。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情感性和生活性是显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那么,在新课程标准里,哪些学习的方式是我们语文学科应该运用,而且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呢?接下来结合我对新课程标准的思考和实践来谈谈语文学科多样的学习方式。
  一、 研究性的语文学习
  研究性的语文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自己感兴趣和有能力研究的专题,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过程中认识客观世界或个人的某个问题,从中习得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像课题研究、科学实验、文献研究和项目活动设计都可以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而且由于研究性的语文学习具有开放性、问题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储备整合、灵活运用、总结提炼、反思重构有较高的要求,学生运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习要面临的挑战更大、意义更大、收获也更多。
  例如,九月份开学初,此时正值秋色宜人、天清气爽、喜迎丰收之际。二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几篇描写秋天的课文后,对季节的变换、秋天的风景、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问题兴趣渐浓。我建议他们课前课后注意观察和思考,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题研究。结果学生对此十分好奇,纷纷投入了有趣的研究中。报上来的选题五花八门,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孩子气、兴趣的差异和注意的广泛。
  1、《蚂蚁的身体》
  2、《会变魔术的云。
  3、《秋天的天空有多高》
  4、《中秋节的月亮到哪里去了》
  5、《绿树叶、红树叶和黄树叶》
  ……
  在研究中,学生找出了《十万个为什么》和《少年百科全书》,阅读了许多关于秋天的文字:诗歌、散文、成语和科普文章,咨询请教了老师和家长许多自己搞不明白的问题,用上了放大镜和望远镜,还制作了几件标本。他们大多能细致地观察、耐心地等待、积极地实验、不断地发现,一有收获便争相转告,一有分歧就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他们的每一点一滴的发现和体验便化作课堂上的热烈讨论和日记本上的行行文字,这些文字虽然篇幅很短,难脱稚气,有几个错别字,有一两句不太通顺的话,却非常真实、鲜活、充满童趣。这样的研究性学习还培养了学生“眼见为实”的科学精神和“不懂就问”的学习习惯,还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和生活。
  我认为,在研究性的语文学习中问题情景、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的每一阶段,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都会因为积极的运用而得到巩固和发展。这对于课内的学习好比来自根基的养分,容易吸收而且源源不断。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