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助威

阅读:20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9 16:39:39
分享到:

  第一,课前组织学生收集信息。课前布置好预习,提出问题,要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课外搜集相关的材料。《桂林山水》一课,同学们可以搜尽有关风景区的画面,桂林的地形特征、地理位置、民风民俗等等。
  第二,帮助学生整理信息。学生选择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个方面,就指导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将收集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通过收集、整理工作,既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又丰富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储备。
  第三,课上指导学生运用信息。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往往想在课上一股脑地发布给同学们,但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是各不相同的,这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需要将信息资料适时地展示出来。
  第四,针对疑点,筛选信息。信息的选择一定要唯我所用,应教会学生针对问题去筛选信息,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信息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四、让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亲密接触,拓宽探究时空,发展学生探究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为语文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语文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网络教学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学习了《云雀的心愿》、《只有一个地球》《一个小村庄的毁灭》等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体验“保护大自然”重要性,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要保护大自然?怎样保护大自然?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到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找到“显示绿色地球村--环境保护”专页,里面有环保信息、环保知识等内容。有的访问中国环保网,有的访问人教网里面的“环境保护”,有的访问本校网站里面的“学科资源库”中的“小学自然”,查看了环境科学的图片,视频动画等。学生通过在教师指导下,上网浏览信息,获取有关资料,并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有的学生到北京科普之窗,了解到“北极气候”、“杀人雾”等有关大气污染和保护的内容;有的观看到了滚滚的黄河水面上漂着许许多多污染物的视频动画;有的看到了乱砍滥伐森林的图片;有的了解到“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的水体不适于灌溉,9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等等数据。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监看学生的学习情况,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跨越时空,自主探索,领略了人类对大自然造成的严重破坏,感受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教师不再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延伸到课外。这样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贯穿于全过程,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强了环保意识,又展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突出培养了学生个体创造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信息技术有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有个性地探索和创建信息,从多方面有效地培养了信息素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