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千古文章意为高。”此话确有道理,看近年来高考、中考中的高分作文,无不体现这“意为高”三字。
考场作文要写得有个性,就离不开行文立意的个性化开发,而个性化的立意则离不开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路的确立。思路的开阔来源于思维的多元性和写作视野的开阔性,思路的开阔必须以“率真”为主,“真诚”为高,必须以自己所能达到的思想认知和精神感悟为前提。因此考场作文在立意时更要注意立意的独特性和构思的新颖性。
在开发思路,确定立意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形象思维,也可以运用抽象思维,更可以运用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思维等多种方式进行,以此确定行文的材料和使用的文本格式,显示出个体思维的活跃,表现出个体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了个性化的思考和思路的确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情感流程,对考场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或话题作文,多角度思考,多角度立意,然后选择最佳立意进行切入。
然而高考、中考语文考试,给考生留下写作的时间也仅一小时左右。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出文采飞扬、思想深刻,牢牢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文章实在不易。对于作文系统训练相对不多的广大考生,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写出新颖又独特的作文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训练中,积极引导学生巧拟题、精构思、深立意。
这里的深立意,是与其他文章的立意相比较而言的,是那种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立意,是具有“过人之处”的立意。要达到这一点,作者必须从独特的角度揭示事物的特征和规律,注意透过生活中的表层现象,抓住其本质,发现其所蕴含的真谛,反映生活的底蕴;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和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所言之”。
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要求学生对构思和立意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摒除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并在学生明确认识之后,再帮助他们总结行之有效的构思和立意方法,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一、明确认识,拓思路,准立意立意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作者在构思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具体的感知、体验和理解,逐步形成明确的思想,经过提炼和选择,文章的主旨才得以确立。
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不少的同学存在一些误解,认为立意要求新,就是写反意文章,甚至走向片面化,你说,骄傲是一种缺点,他就反说,骄傲是一种美德,是自信的表现;你说,抄作业是一种不良的学习行为,他就反说,抄作业不失为一种学习方法,比不交作业好。诸如之类,不胜枚举。当然,反其意而为之,有时可以出许多好文章,但是,不假思索,一味反做,势必求新不成,反堕入谬误。
因此,好的文章立意,需要做到四点:其一,要正确,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先得学会和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作周密的思考,形成正确的思路。其二,要真实,文章只有表达真实的思想和感情,才能具备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其三,要深刻,文章只有开掘深刻的意蕴和哲理,才能充满震撼人心的力量。其四,要新颖巧妙,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才能在生活的激流中吸取新思想,获得新感受。
二、关注生活,深思考,捉美点人们常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常常为没有写作素材而苦恼,因此教师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向平凡的生活投去关注的目光,在关注生活中学会探索学会思考,从而捕捉生活的“美”点。例如:在一次写景状物的课堂片断训练中,我先简单介绍了如何观察景物的外形、色彩、质地、情态,凸显出其美点。并利用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为例进行指导。在学生了解了写景状物的基本方法后,我利用课件给他们展示了一篇短文《风中摇曳的小草》:
黄昏,走在乡下田间的小径上,看到了几根野草。小小的,细细的,已经染上几丝秋天的颜色——淡淡的黄。但是还是那么的坚挺,摇曳在瑟瑟的秋风中。
在世人的眼里,他们只是一种野草,没有花的美丽和娇艳,也没有树木的高大。它是那么的不起眼和卑微,但是它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生的意愿。努力地生长,努力的向天空的方向靠拢。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真的,它只是一棵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