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不用浇灌,不用多少的营养,随时随地可以找到它的踪迹。
通过阅读短文,同学们都能感受到作者对小小野草发自内心的赞美,于是我便水到渠成地教他们关注生活,深入思考,捕捉“美”点,并引出小中见大的立意方法。告诉他们,所谓“小中见大”就是从小题材、小问题落笔,通过引申发挥,揭示具有普通意义的主旨。当然这不仅要求作者具备比较深刻的思考能力,而且还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联想拓展能力,使文章的主旨凸现出来。
写文章要想写出新意,就不能人云亦云,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脑子想。如果怕自己写不出新意来,写什么都想看看别人怎么写的,亦步亦趋,这就发现不了新意,更谈不上写出新意了。
三、虚实结合,多想象,常联想在写作教学中,老师往往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不胡编乱造。这样的要求并没有错,可部分学生把这里的“真”错误地解读成了“照搬生活现象、摹写生活原型”,导致学生在写作时将“作文”变成了“照相”。写出的文章没有悬念,没有想象,干巴巴,无滋味,这类文章在考场上是难以取胜的。真正的好文章应该恰当运用想象和联想,新巧的比喻和夸张,虚实相生。让读者有思索和回味的余地。例如下文对“春风”的描写: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春》
风本是无形无色无味的,作者却选择泥土、花草、鸟鸣、笛奏等景物,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在无限的联想中展示出春风的有形有色有味来。
纵观我们的语文教材,很多文学作品都用到了“虚”的手法:如汉乐府《陌上桑》、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孟浩然的《春晓》、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彭荆风的《驿路梨花》等等。它们或实中存虚、或以虚带实、或化虚为实、或虚实映带。试想,如果这些作品没有“虚写”,那么它们还算得上是佳作吗?在这些作品中,虚写与实写是相辅相生、相反相成的。虚处能使读者通过想像获得更多的艺术美的感受,实处使得所描写的对象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因此,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虚实结合”的原理,大胆地用虚设、幻想、夸张、拟人等手法来虚构人物和故事。写景可“幻景”,写人可“合成”,记事可“造事”。当然,这些都要以能给人“艺术真实”为前提,否则所写会变得虚无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艺术感染力。
四、升华主题,勤挖掘,巧感悟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只局限于简单的写人叙事,一篇文章下来目的好像就是为了把事情交代清楚,至于为什么选这材料,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却思之甚少。读者阅读这样的文章,就难以产生共鸣。即使有值得品味的地方,只因为没有那点睛之笔而导致文章平淡无趣。所以,在作文立意的教学中,有一种方法应该给学生讲透,那就是通过“勤挖掘,巧感悟”来达到“升华主题”的目的。要告诉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开掘取意才能出好文章。就是要透过客观事物的表象,开掘事物的深层意蕴。意蕴总是比直接显现的形象更为深远,只有通过由表及里的开掘才能获得。这种方法反映作者思想的穿透力,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现象到更深刻的本质。开掘取意并非直线式,需要作者认真分析,反复思索,才能获得深层意蕴。例如席慕容在《贝壳》一文中由小小贝壳想到人生的短暂,从而更应该珍惜今天就是很好的例子。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如果我们在写作中能由表及里,开掘取意,那么文章的思想和内涵将大大丰富。
考场时间虽然有限,学生的认知能力虽然有限,但只要我们能更多的关注生活,积累思考,再辅之以恰当方法,我相信我们能从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真谛,得到人生的启迪,那么即使是材米油盐、生老病死构成的平凡日子也会精彩起来,如果你能对平凡的生活深入想一想,悟一悟,相信你的文章定会像橄榄那样令人回味无穷,因为你已经从平凡中提炼出”美“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