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训练,使学生获得知识,并发展智能的过程。而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发展,必须通过积极的思维,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不断对学生加强思维训练,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其会学、乐学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己在平时的教学实际中的尝试,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激发兴趣,激活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学习动力就显得不足。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也就会随之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幽默诙谐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都可使枯燥、空洞的说教变得生动、形象,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兴致勃勃地投入学习。导入新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教师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们可以从描写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万物复苏的美丽景色导入新课,激起学生求“新”欲望,进而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课堂气氛也就活跃起来了。
二、纵横拓展,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给予的信息中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形成众多合乎各种答案的思维活动。发散点包括材料、形态、组合、方法、因果、关系诸方面。训练的目的是发展思维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在教学中,通过对知识在空间上横向拓展、纵向延伸,从一个系统中辐射出许多子系统,就可帮助学生构筑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横向和纵向的多元化思维能力,发展其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使学生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并能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习惯。初中生由于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比较缺乏,教材内容理解过程中的发散思维训练不易展开一般教师也往往就事论事,以《教师指导用书》的答案为唯一结论,引导学生进行单向思维,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学生的思维总是显得单纯、肤浅。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是不利的。比如说到了初三复习阶段,就要求把每一个知识要点放在一个系统中来掌握,并注重从多个角度来考查学生、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对文言实词“故”一词义项的归类,就可采用横拓纵延的方法来进行整理。1、过去的,原来。《狼》:“两狼之并驱如故。”引申为“过去已学过的知识”,《〈论语〉六则》:“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2、缘故。《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宋定伯捉鬼》:“新死,不习渡水故耳。”《故事二则-乐羊子妻》:“一年来归,跪问其故。”3、特地。《扁鹊见蔡桓公》:“桓侯故使人问之。”4、故意。《陈涉世家》:“广故数言欲亡。”5、所以。《黄生借书说》:“故有所览辄省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