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析综合,辨异求同。
思维有两个翅膀:一是求同,一是求异,两翼协调扇动才能飞得高远。求同,在于认识事物的共性;求异,在于发现事物的个性。所谓辨异求同,就是把若干问题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鉴别,找出事物的异同,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求同思维、求异思维、辨证思维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综合掌握两个概念或两类事物的异同是最为常用也是最为典型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地掌握事物之间关系,深刻地认识事物本质,而不至于混淆。例如近义词的辨析,我们看1998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三题: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__ 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2、预算即使制定的再 ______ ,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3、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 _______ 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不只”和“不止”有相同点,有时可以换用,如“班里不只/不止我会画画儿,还有好几个同学也画得不错”。但二者也有不同点,还是有区别的。“不只”相当于“不但,不仅”,是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不止”没有这个用法。“不止”是副词,意思为“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范围,句中一般应带有表数量的词,如“他不止七十岁了”,“不只”没有这个用法。
在语文教学中,求同思维主要是指在不同题材、体裁或不同作者的不同文章中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归纳出带有规律性的共性东西。求异思维往往是指从相同题材、体裁的作品中,寻找不同点,找出它们独特的特点。如分析、比较《范进中举》和《孔乙己》的异同点便是一例。
四、掌握规律,学会思维。
人的思维活动和客观事物的运动一样,同样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既要自觉尊重规律,又要善于利用规律。因此,要学会思维、善于思维,就必须自觉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如推理就是一种思维活动,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会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利用旧知识去启发学生进行演绎、归纳、分析、综合而获取新知识。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发学生,运用已经存储的语文知识和经验,对新的语文知识进行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为此,必须使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思结合就成了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演绎法、归纳法等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有助于学生逐步提高思维水平,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挖掘有效信息和隐含条件的能力。语文教学应该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落俗套,敢于求异。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启迪学生有效而愉快的思维活动。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内在潜能;唤醒他们的觉悟,发展他们的个性,启迪他们主动思维;主动学习、主动想象、主动实践,使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当然,在进行思维能力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训练的科学性,要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遵循语文教学中有关思维的原理与思维训练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