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

阅读:53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3 16:46:17
分享到:

  一、由小故事导入。中学生对小故事具有浓厚的兴趣,如果能结合课文谈及一些故事或典故,会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上文提到的《未有天才之前》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还有我在讲《〈宽容〉序言》时,我通过一个讲“习惯”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效果也非常好。
  二、由作家作品及背景导入。如在讲《我有一个梦想》这篇课文时,我先讲当时美国社会中黑人的状况,把文章的写作背景提示给学生,以便使学生能更好的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三、由音像资料导入。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多思善感。一成不变的刻板式的方式,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兴趣,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所以,充分利用歌唱、录音、录像带、投影仪、幻灯机、电视等形式来导入新课,有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上文我提到的《胡同文化》用歌曲导入效果就不错。还有在讲《花未眠》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名画或一些艺术品,让学生体会艺术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就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课文中的观点。
  四、由生活经验导入。学生对平时的生活经验非常熟悉,如能联系生活经验导入新课,会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比如我在讲《〈呐喊〉自序》时,用“平时你去买书,一般先看什么?”“要想在最快的时间内简单的了解一本书,一般要看书的哪一部分?”两个问题导入,效果很好。
  五、由练习导入。经验告诉我们,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练习,或填空,或组词;或人物,或事件;或文字常识,或文体知识……只要运用贴切,就会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今天的习题讲评课上,我要讲关于单、复句的语法知识。因为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学生不愿学。所以我现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天”字,然后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天’字,是一个字。”接着我又在天的前边写了一个“老”字,告诉学生:“‘老天’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然后我又在天的后边写了一个“爷”字,告诉学生:“‘老天爷’还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说到这里,我又在“老天爷”这三个字的后边加了一个感叹号,问学生:“‘老天爷!’还是一个词,或者说是一个短语吗?。”学生说:“不是,是一个句子。”我顺势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哦”并且在后面加上一个感叹号,说:“哦,看来,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个短语加上标点符号就成了句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句子的知识。”这样一导入,学生对语法知识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就少了很多,讲起课来也就轻松多了。
  六、由名言、警句、成语导入。比如我在讲授江泽民同志的《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一文时,用“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作开头导入新课,效果也不错。由名言、警句、成语导入新课,能驱遣学生的情感意识,扣击学生的心扉,激活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七、由古今诗文名句导入。中学生比较钟爱诗歌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句子。用古今诗文名句导入新课,有时会使课堂变一个巨大的情感场。郑愁予的“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徐志摩的“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卞之林的“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我;明月装饰了我的窗子,我装饰了别人的梦”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名句,如果能再导入新课时用上,对整节课课堂气氛的渲染,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八、温故生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譬如,在高一新生刚学习新诗时,可以一起温习初中所学的诗词,这不仅能巩固旧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热情。
  实践证明,一个先声夺人的导语确有动一发而牵全身之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我们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艺术,才能用兴趣这把钥匙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让学生的创造力尽情发挥。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