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课的导入

阅读:53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3 16:46:17
分享到:
    很长时间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导入”是在做秀。以前我总认为,学生在课前已经做好了预习,这节课讲什么师生心里都非常明白,还“导入”什么呢?它只不过是支个花架子,使课堂热闹点,此外,没什么实际意义。我毕业后只教过一年高一,从2000年8月到2003年6月,我一连三年都在高三,绝大多数的课都是习题讲评课,这使得我更坚定了对新课导入无用的看法。所以我以前讲课,都不太注意导入这个环节。直到今年,有一次我讲《花未眠》这篇文章。彻底改变了我对课前导入的看法。
  在《花未眠》这篇文章中,作者借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未眠之花格外美丽这件事,说明自然美是无限的,人发现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作者对生活的仔细观察的观点。作者川端康成是日本人,这篇课文是一篇译文。我在讲这一课的时候,还是按照老习惯,不用导入,一上课就直接分析文章。但是,这篇文章太难理解,尤其是由花未眠这种现象反映出一种关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关系的文艺理论,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在分析课文时,我列举了大量的事例,努力的创设情境,但学生还是理解不了。我只好不让学生思考,尽量让他们少活动,用讲述的办法总算把这堂课讲完了,但是,这堂课上的昏昏沉沉,效果很差。
  下课后,听课的老师帮我指出了这堂课失败的一个主要原因——导入这个环节做得不好。张校长分析说:“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很注意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先声夺人,牢牢抓住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心像磁铁一样牢牢吸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情感磁场。如果在导入新课时有意关照一下课文中某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在分析课文中的这部分时,就可能很容易讲通,甚至迎刃而解……”
  我听后大受启发。也就是在这堂课后,我有幸被学校确定为重点实验教师。我从学校图书馆借了三本语文教学方面的专著。其中有一本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中对新课的导入做了比较系统、详细的论述。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一边研读这本书,一边在课堂上实践刚刚学到的理论。每堂课我都注意课前的导入环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我在讲《未有天才之前》一文时,用《伤仲永》的故事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讲这节课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伤仲永》课文中的几幅插图,让学生简述这个故事。然后提问学生:“小时候,方仲永是一个神童,可是长大后却变成一个极其平庸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用《伤仲永》课文中的语言回答“其父不使学”,我于是顺势引导学生:“‘其父不使学’也就是说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方仲永被迫离开了学习的环境,所以,他就从一个神童变成了后来的极其平庸的一个人。假如一棵大树,是极稀有的品种,生长的也非常茁壮挺拔。但是主人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把它连根拔起,双手捧着四处向人夸赞。那么大家想一想,这棵小树会怎么样?”“死了。”学生齐答。我紧接着说:“是的,这棵小树会很快死去。其实方仲永就像这棵小树一样,离开了生长天才的泥土,它是不会成长为天才的。关于天才和泥土,鲁迅先生曾做过一次非常有名的演讲《未有天才之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看看鲁迅先生是怎么看待这个的问题的。”这样一导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节课高潮迭起,上的非常成功,不能不说课前的导入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次课尝到了导入的甜头,我在平时备课时更加注意导入新课这个环节。比如我讲《胡同文化》时,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然后在音乐声中问学生有没有去过故宫,让学生伴着音乐讲述故宫的金碧辉煌,然后再联系《我这一辈子》、《大宅门》等电视剧,设置情境,通过比较,让学生体会胡同的特点。以此导入新课。虽然没有使用多媒体,但是我感觉,课堂效果比使用多媒体只能好不会差。
  通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对语文课的导入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在课堂导入方面,我觉得《语文教学艺术论》这本书讲得非常好。根据对这本书中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我的教学实践,我想到了如下几种导入的方法: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