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

阅读:424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3 16:44:41
分享到:
新课程标准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近年来由于各种公办民助、民营学校的存在,公办初中的生源质量日趋下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感不仅要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做一个品德修养较高的学生。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呢?
  一。立足课堂,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因为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占时间最多,内容最丰富。
  (一)利用背景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以时代背景为契机,进行思想教育。如在讲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先介绍作者写作本书的时代背景:作者在1915年就参加红军奔赴前线,第二年在战斗中负伤,转业到工厂从事共青团工作,1921年他又响应团的号召,到博亚卡尔修筑铁路,恶劣的气候使他患上了伤寒病和风湿病,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在病床上读完了函授大学的课程,1927年全身瘫痪的他不为命运所屈服,在双目失明、脊椎硬化的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写作。作者的顽强、执着、刻苦、奉献、勇敢的精神使学生深受感动,我乘机教育学生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以作者为榜样,学习他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韧的意志,只要做到这样,什么困难我们都能克服。
  (二)利用和文本的对话,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从师生和文本的对话入手。如分析课文《草》时,讲到周副主席不顾个人安危尝毒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周副主席的动作、神态上领会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的高度关注、对革命极端负责的崇高品质。讲到议“吃草”这一情节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红军吃草的重大意义:他们吃草是为了让后代过上幸福的生活。然后通过今昔对比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学习《最后一课》,分析韩麦尔这一人物形象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从他的语言、动作、神态上整体了解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以及在国土沦丧之时的深切悲哀,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小弗郎士时,通过对话让学生了解他心理变化的过程,学生很快就明白小弗郎士从幼稚、不懂事到爱祖国、恨敌人的变化过程,教育学生爱国主义是最高尚的一种情感,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表现为勤奋学习,将来用知识建设祖国。
  如学习《愚公移山》时通过对话让学生明白愚公语言的内涵,使学生明白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下去的道理。如学习《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这两篇课文时,通过对话使学生懂得应更加珍惜亲情。语文课本中思想教育的内容随处可见,但我们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只要紧扣文本内容点到为止即可。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