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48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22 16:17:30
分享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型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为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首创精神,必然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语文教学又该如何承担起这一重要使命呢?
  一、创设良性氛围,激发创造欲望:
  教师是把握课堂气氛的舵手,教师的情感是影响学生情绪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师以专制或放任的方式授课,学生就会产生冷漠和不满情绪;只有在民主、平等的课堂上,学生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他们才有可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回答,智力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定要打破高高在上的单向传输模式,要和学生进行多向互动的平等交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对学生发现的有深度的、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应首先给予热情的赞扬,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有争议的问题,可组织大家辩论;对需要阐释的问题,可让同桌互述……对初中低年级的学生,还可以采用“抢答”或“开火车”等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使学生人人参与,个个活跃!在放手让学生讨论或论辩的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什么;要满怀激情的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见仁见智,任其发挥,使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不变的真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在学习中才会获得一种极大的满足,从而使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之中。因此,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与创造的兴趣,并为之铺路搭桥,创造成功的条件,他们就一定会在愉悦的状态下自觉的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与创造的乐趣。当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时,教师再及时加以启发、诱导,使之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总之,教是为了不教,教学不仅仅是解决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如何指导学生学的问题。教师不仅要研究大纲和教材,更重要的是要深入研究学生,只有联系学生实际,才不会唱出“曲高和寡”的独角戏!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情景,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要多鼓励、多启发、多诱导,亲切和蔼,耐心热情。即使发现学生表述有误,也不能流露出半点不悦或厌烦。遇到学生有困难时,要及时给予帮助,极力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思接千载,神游万里:
  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它可以使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它可以激活创造性思维,拓展思路,使学生获得灵感与顿悟。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脑海里再现课文中描写的生动画面,并勾勒出独具特色的诗意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身临其境”,体验课文的诗情画意和优美意蕴。此外,我还指导学生把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内容进行比较阅读,从而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联想的能力,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