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本上所选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篇,无论是思想内容上,还是章法技巧上,都堪称典范。摹拟范文,有时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十遍“应该怎样写” 更易引发思路。在教完《我的老师》后我要求学生作同题作文,不少学生套用了范文的模式引发了思路 ,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田老师确实好。她不仅教我们识字,还领我们唱歌,带我们跳舞……我还清楚地记得她教我们舞蹈《一把小雨伞》的情影:
我们俩拿着一把小雨伞,虽然是雨下得越来越大……
晚上,我们常常偎依在她的身旁,仰望星空,听有趣的故事。她那轻柔的声音,就像翅膀一样托着我在无边无际的宇宙里飞翔,我认识了牛郎、织女,拜会了嫦娥、吴刚……
假日里,她带我们到郊外旅行,望着绿色的田野,她说,是农民伯伯灵巧的手,把祖国打扮得这么美丽;也带我们到工厂参观,望着熊熊燃烧的炉火,她说, 这是工人叔叔的心……
田老师爱我们,我们更爱田老师。放学,我们不愿回家;早晨,总是活蹦乱跳地朝学校跑去。
……
无疑这篇习作得益于模仿,是成功的。一个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也是很不错了。让学生对范文深读慎思,仔细领会,潜心学习,并从中吸取营养,借鉴其章法技巧,诱发思路,是很有裨益的。
比如,我在讲授完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后,要求学生模仿“春花园”一段按动静结合、虚实相连、从上到下、由远及近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段写一则“秋果图”的短习作。在这次的仿写中,大部分学生写起来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完成得较好。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果园里,柿儿、梨儿、苹果都争先恐后地结满了果实。你瞧,柿子像盏盏灯笼高悬枝头;梨子似串串葫芦垂吊树梢;那苹果个个似姑娘,将那羞红的脸儿藏在绿叶中。浓郁的果香流荡在整个果园。闭了眼,那硕大的果实仿佛已捧在手上;甜蜜的果汁已在齿颊留香,树下,成群结队地孩子跳着闹着,和大人们分享这丰收的欢乐。”从这段习作来看,虽模仿的痕迹浓重了些,但从遣词造句、修辞运用及文章的层次感上来看,仍不失为一篇佳作。
事实证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不仅能引发、开拓、校正学生思路,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解决学生作文时的畏难情绪,也是走向独立创作的必由之路。不过,让学生进行模仿,决非要求学生对课文死记硬背,目的是让他们借着拐杖学会走路。然后再丢掉拐杖,达到自由写作的目的。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人们在实践过程中,一方面通过自己的感官和客观事物接触,使感知的对象反映到头脑;另一方面又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事物的内部发生变化,加速客观对象本质的暴露,逐步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要使学生将写作知识转化为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技能、技巧,单靠课堂作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倡导学生课外练笔,加强实践,养成写作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在这一方面作过许多阐述,诸如:“要练习的回数多;不用说,还须课外作文,”“自己有了意思情感便能动手写出来,这是生活上必要的习惯,至迟中学时代须得养成。”“应该随时动笔,写日记,写笔记,写自己种种想要写的。这才可以使自己的写作越来越强。”“凡遇有需要写作的机会,决不放过,这也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
实践活动是培养写作的有效途径,美国教育家彼得、克得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他把实践参与摆在学习的最高水平 。因此,我们必须带领学生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为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我们尽量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材料可写,如课内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比赛、演讲比赛、读书座谈会,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校方面组织学生进行运动会、拔河比赛、篮球比赛、野炊活动、文艺汇演、春游秋游、参观考察等活动则培养了学生观察、表现的能力;举办日记展览、出黑板报、编辑班报校报,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开展游艺类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能够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启思维,培养学生其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可见,开展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实践,能拓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其学习写作兴趣,培养其能力,陶冶其情操,发展其特长,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素材来自生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训练中,我们如能切实地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指导学生通过观察、积累、模仿、实践获得素材,那么,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可开拓出一个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