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种创造以前被人们所忽视,过去,学生更多被认为是被动学习的受教育者,“学生就是为学而生的”,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习主体对语文课程的认知以及对语文教学计划实施的影响,忽视了学习主体在课程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同时,学生也构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行为中,学生往往以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的姿态互相呈现。
具体说来,首先,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一种语文课程资源;其次,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是一种语文资源;再者,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学生在生活经验、兴趣、智能倾向上有差异,是很普遍的很正常的,差异可能导致两种状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可能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比如朗读。朗读好的学生那种抑扬顿挫、饱含激情、充满感染力的朗读,对朗读差的学生就是一个活的教材,把他们编成一个小组和其他小组进行朗读比赛,那么差异导致的示范、鞭策作用一定回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将差异当作资源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四、学生的错误也是资源。第五、学生中的偶发事件也是资源。把握时机,因势利导,运用迁移规律,灵活巧妙的处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这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
(三)、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可能通过伴读、聆听、范读、讲故事、评论时事、做游戏、外出游览、交谈、家庭竞赛等激发学生的神奇感与求知欲,启迪他们的思维,体验生活乐趣、掌握谈话的技巧。
(四)、家庭资源。严格意义上说这里的家庭资源主要指有人参与的活动。
家庭活动种类也不少,有家庭远足活动,如旅游、探亲访友等;有家庭趣味活动,如家庭成员之间的猜谜、对对联、找改错别字和成语接龙等;有针对社会热点、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的讨论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家庭旅游活动。学生在欣赏优美的景色、领略异地的风光之中,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对大自然和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还能学到不少知识,进一步锻炼了语言表达和社会交际能力,这样就能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或网上学习中的纯文字或图片的不足。
家庭学习氛围对学生语文学习影响也很大。这种学习氛围,如安静、舒适、优雅的家庭居住空间;或者家庭成员的学习要求、学习表现和学习习惯等。除了学生自身的家庭学习氛围外,学生的一些邻居或亲戚家的学习氛围,往往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
如果在新的视角上深入理解课程资源的内涵,以一种整合的眼光重新看待课程与教学,就会发现人力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重要意义。
四、人力资源在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具体实施
(一)、春风万缕,妙手细裁
古人云:尽信书不如无书。虽然教材是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就是书上所写的内容。教师一方面要吃透教材,善于理清和利用教材中纵向的联系,另一方面应该扩大眼界,横向联系,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善于也敢于对教材“下剪刀”,进行重组与整合,给孩子的思想放飞的自由。
(二)、欲识庐山,俯首倾耳
常说“教学相长”,无限的教学资源就潜藏在师生中,教师要创设机会,调动学生的智慧与才能,与老师的智慧与才能进行互动,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些什么,学的怎么样,有技巧的避免盲目性。农村孩子新奇的念想会激发教师不少灵感的火花。俯身向孩子学习,挖掘自身的潜力,课堂便会少却“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尴尬。
(三)、遍撒杨汁,春城飞花
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更应将眼光放的更开阔,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带领农村孩子与这个万千世界融为一体。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倾听专家学者的指点,参与家庭社区的互动,驰骋网络万千虚拟世界的遨游……只要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农村中学的语文课程资源是妙手捻来花千朵,我们一定能攫取那最特别的花一朵。
加拿大人戈培尔说过:“无论设立的目标看上去如何遥远,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变迁,只要它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生的,就比方向错误的变迁乃至无方向的变迁更具有积极意义。”循着新课程的方向,合理有效的利用人力资源,一定能画出一幅农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