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浅谈初中的语文作业设计

阅读:610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8 14:03:18
分享到:
【摘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作业的设计和落实都应注重实践性。一直来语文作业从课外作业的内容上和作业的形式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从四方面着手:布置倾听与写作结合作业,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布置诵读作业,培养学生诵读能力;布置说写结合的作业,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布置写作作业,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作业   实践    新课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如今课程改革的狂潮中,作业的改革明显落后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语文作业从设计到落实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首先,从课外作业的内容上看,注重应试训练,注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重复与模仿训练,而轻视语言实践与语感培养,越来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综合运用题,它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把生活和语文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可是,我们现在为了应付中考课内考点,把很多时间都花在了抓学生的背诵默写上,却不太重视学生的综合运用题的练习,结果学生的默写是过关了,但学生对语言题的重视程度却大大降低了。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重应试、轻实践的理念仍然困扰着我们,在碰到语文综合运用题时,往往会因为这个或那个原因,只是笼统地向学生灌输答案,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有时甚至是跳过这些培养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内容,那更不用说去系统地设计此类型的语言实践运用题了。而教师对教学价值的趋向,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长期以来早就被养成了习惯:此类语言运用题老师不重视,不会仔细批阅,那我们也就无须认真完成,久而久之,干脆不做这类题目,考试碰到这种题型,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造成这种情况的严重后果是学生不再会有意识地关注生活,观察细节,也就不懂得把语文用于生活中,也不懂得用生活来阐述语文。这违背了语文新课标的精神。
  其次,从作业的形式上,注重写字抄录等显性作业的设计,轻视诵读及课外阅读等隐性作业的设计。很多学生都注重显性的、基础的作业,常做大量语段的分析试题,从来不去好好地读读课文,不去体味作品的语言内容及情感,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其付出的必然代价就是,很多学生朗读课文咬音不准,读书不流利,缺少情感,虽然做了大量的语段分析题,却由于课外阅读的欠缺而使得学生对语言的感觉仍然显得肤浅,不能深入到语句的内涵,读语文对学生来说真的是做到了“不求甚解”,领会文章的要旨也就无从谈起了。
  再其次,从作业的批改上,注重字词默写等基础题的批改,轻视主观题、作文题的批阅。
  连续两年的初三语文教学让我深切感受到语文学科作业应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着眼于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达到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作业的布置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每天布置倾听与写作结合作业,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了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所以语文课外作业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倾听来自各方面的信息。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会思辩、提高写作能力。内容可以是倾听父母的教诲;倾听电视新闻内容,倾听中央电台的《生活》、《讲述》等栏目内容。当然,还得要求学生写下倾听后的感受、体会,否则,倾听作业就无从检查了。
  只有学会了倾听,才能对生活有感受。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成长的烦恼”中,我设计了“我有何忧?博士解忧!”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倾听中思考: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我们该如何应对。学生在诉说自己烦恼的同时,也解开了心中的那个结,课后,几乎有一大半的同学自发了写下了心中的感言,同学关系在倾听中变得越来越融洽,倾听真的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而且,倾听是需要定力的,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无疑是在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这正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通过语文的学习不断健全学生的人格。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