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解决好“学生的问题”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阅读:52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6 15:16:19
分享到:
影响语文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因为学生始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对课堂效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研究学生,针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三个“学生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批阅中发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随机生成的问题。
  一、注意分析引导,有效解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
  前一阶段,我校开展以“素质教育课堂”为主题的公开课。在本次活动中,我校40周岁以上教师都开了公开课,教师们在上课时都设计了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这一设计本身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中大胆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的作用。这并无不当之处,但问题是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教师没能很好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具体表现在:
  1、放任自流。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不作引导,对有一定质量的问题不肯定,不鼓励,不分析,对低质量的问题也不指出,学生问到哪儿,教师就讲到哪儿,教师似乎成了学生的尾巴,跟着学生进行教学。
  2、不知所措。教师在让学生提出问题后,学生表现会很积极,提了很多教师在备课时根本未考虑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由于缺乏应变能力,不知如何进行下面的教学。
  3、消极等待。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已经准备好问题,但为了不让听课者感到教师提问过多,所以改为由学生提问,学生一个一个提问,教师一个一个等,一直等到心中想要的问题出现,才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思路进行教学。
  4、简单制止。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与上课内容无关,个别教师就马上制止,不让学生再说下去。
  这些情况的出现背离了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根本目的,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责任不在学生,而在教师。究其原因,恐怕还是教师对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一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笔者要问这样一个问题:课堂上为什么要让学生提问题?提问题的目的是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后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是“学生发展为本”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体现。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觉得要想解决好学生提出的问题,总体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正确把握后,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好了,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
  1、提升作用。对学生提出的好问题,教师要予以肯定,无需吝啬赞美之词,不仅要表扬他,还要马上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这样对学生来讲是肯定又是提高,而对其他学生来说则指明了提出问题的方向。
  2、修正作用。对好学生提出的质量较低的问题,不能给予积极的反馈——给予肯定或鼓励,而应该立即给予消极的反馈。当然要注意分寸,让他感觉到没有经过认真思考是不明智的,今后他们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对别的同学也不会产生误导,避免产生“好学生提的问题一定是好的”想法。
  3、点拨作用。对学生提出的质量低的问题,首先应给予肯定,如点头,说“对”、“是的”。其次在必要时给予表扬,而后对这个问题“稍加点拨”,如帮助稍作修改,问“可不可以换成这么问”。或追问一个问题,让学生加深对提问方法的理解,以便为后来提问打好基础。
  4、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现在学生的知识很广,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很多,常常会提出一些令教师当堂难以解答的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千万不要牵强附会,而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向学生说明情况。学生虽然暂时没得到满意的答复,但教师实事求是的精神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