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谈中学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阅读:50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9:03:24
分享到:
新课程改革中,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实验能力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验教学是提高实验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教材特别注重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其中实验、探究、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等都要通过实验手段来实现。而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在任何一种实验手段中都必需的。观察是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许多科学史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经过观察现象,比较异同,从中得到启发,再深入研究而得出科学结论的。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具体指导观察方法,引导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观察,启发学生善于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现在结合教学实际,谈谈我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1.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观察时,必须对学生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在倡导自主性学习的今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实验室内“放羊”的现象,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在实验室内学生本身就很兴奋,更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学生实验情况,对观察到现象的实验小组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点拨。
例如,观察草履虫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草履虫的外形特点和运动形式。由于草履虫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学生在观察时很容易因好玩而只顾看热闹,从而忘记实验目的影响了观察效果。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目的,并比较用低倍目镜和高倍目镜,放棉花纤维和不放棉花纤维观察到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实验过程中随时提醒实验小组注意实验目的和观察方法。教师还要对观察结果及时检查,小组展示结果,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对实验现象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升华。
2.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例如,在学生自己动手培养黄豆幼根并观察幼根和根毛的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幼根在不同生长时期形态的变化并进行肉眼观察和放大镜观察的对比。使学生在动态变化的全面观察中体会根的生长过程、根吸水的部位以及根尖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和根尖的结构,结合根尖结构挂图,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从而进一步理解根的生长。
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利用新教材设计的“观察与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科学探究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观察叶脉”等。通过对比观察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