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汕尾市实行已有几年了。虽有困惑、挫折,但更多的是成功。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注入新的活力,使教育、教学成绩产生了质的飞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探究实验中,我摸索出了一些教学方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获得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本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我比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及动手设计能力。其中,实验的探究活动显得尤其重要。既要让学生懂得探究的过程又要让学生在过程中学得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尽力帮助、指导、点拨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1.探究材料的选取
探究活动中生物材料的选用很重要,选取合适的材料能给在实验操作中带来方便、节省时间、实验效果好等优点。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由于我所任教的学校属于山区校,生物活体材料比较容易找。课前,我先让学生自已去准备探究材料。果然,与我料想的一样,所有学生都找到了鼠妇。可是,有的学生却反映鼠妇个体小,不好保管。这时,我就启发学生,既然鼠妇不易保管,有没有其它材料可以替代呢?学生思索了一下,恍然大悟。说:“可以用蚯蚓呀。”因为本实验是研究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鼠妇并不是唯一的生物研究对象。学生明白了:“不要拘泥于课本的束缚。”探究的思路便更开阔了。
2.合理组建小组,互补优势
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之一就是合作学习。它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它比传统的学习方式更能促进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交流,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价值观与能力提升都至关重要。由于我所教的班数多,而且班中学生人数又多。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会根据探究实验的实际情况(室内或室外),将班内学生人数分成人数不同的若干组,并且将能力较强的学生与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以小组为单位,使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带,随着学生之间不同程度的交往和互相配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以及与他人的交往、合作能力、竞争意识便会在合作学习中慢慢得到增强。
例如:在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这一节时,我就将班中的90位学生平均分成9组,每组10人。每一小组选一小组长,由小组长作记录,其余9人又平均分成3个小组,分别在早、中、晚三次三个不同点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灌丛中的湿度,从而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启发问题:
⑴为什么要分别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灌丛中的湿度?
⑵如何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⑶为什么要在同一地方分3处多次测量(三次以上),求平均值有何意义?
探究成果:将探究数据制作成坐标图。
事实证明:合理的小组成员分配方案能有效地促进组间成员的合作交流、提高信息的处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参与
在探究实验中强调让学生自己通过对实验过程的操作、探究结果的分析、概括和抽象,有利于学生的发现能力、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例如,在探究《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时,我不是急于讲解种子萌发的各个条件,而是首先启发学生根据生产生活经验回答种子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则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了与光、空气、水分、温度、肥料、土壤等有关。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那些条件是必须的,哪些是无关的,并说明理由,最后达成共识。再根据种子萌发的必须条件进行实验的设置(要求分别设计不同条件进行探究)。这样,不但能较好地落实课标的要求,还培养了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最后,教师再帮学生分析探究过程的不足、需要改善的地方,提高学生的探究思维和能力。使学生深入理解并最终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和分享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