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教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我个人的经验是: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事物,遇到每一件事情都想一下对于课程教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就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无论是自己备课的时候,还是回答课堂提问的时候,即使是手边没有“高、精、尖”的设施,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教师的敬业精神在这里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见到很多优秀老教师,即便在课程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
5、指导学生收集管理信息。很多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广泛流行传播,在大众媒体上出现,教师和学生都接触过,但它们没有直接、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收集、整理,如收集影视材料(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狂野周末》等),收集杂志,新闻焦点背景材料(如泉州湾滩涂保护、泉州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三江源保护区等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范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关注相关材料和新闻意识,并形成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样,教学资源多起来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
6、自制模型和小报。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材有相当多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模型等。如指导学生自制肘关节模型,设计学校绿化图,编辑环保等生物小报和墙报。这些活动既落实基本生物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开拓了视野。通过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农村学校文化氛围薄,社区活动少,因此,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围绕本地的经济、生活来开展,教师充当指导者。由于教师的活动空间有限,学生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教师主要起着引导、协助、解决的作用,学生则是资源的提出者、开发者、使用者、受益者。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把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针对本地工业主要以石材业为主,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时,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访问,写成小报告,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的课题大多涉及石材废水、废渣等对环境的影响,有石材厂的附近地区的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堆放石材废渣的土地,农田受到污染的情况,等等,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建议,该如何正确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问题。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实施方案,而且要学会如何与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活动的触角就真实地伸入到了社会。最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分析,他们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家乡有更广泛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我家乡的热情和美我家乡的豪情。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因特网等走进了校园,然而对于这些多媒体教学设备,过去只是将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没有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来认识。新课程理念则认为:学校的校园网络、多媒体,交互化的网络技术,也是很好的实物资源,它为生物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把信息技术、CAI课件等应用于生物教学,把原来枯燥的知识变成生动、通俗、有趣的内容,这样学生学学习更有兴趣、更轻松,知识更宽。例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收集有关生物学科与社会科技相关的资料,特别是音像资料,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发展的实况实像,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更加关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已成为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都很难成为实际教育成果。因此,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和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为我们的生物教学活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