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想,在中学的学科中,语文课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因为它工具性强,它涉及的内容不仅包括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最贴近人们的生活情感,其形象性、生动性和实用性是别的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然而,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能够精通语文的更是少之又少。作为一门贯穿于小学、初中、高中全过程的主课,最后落到如此境地,不能不让人深思。
语文课之所以不受欢迎,其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多重教学任务使学生无所适从。语文课肩负了太多的任务,从本质上讲,语文只不过是一种工具,主要是培养学生能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能力。然而现在的语文既要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品德教育,又要全面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可以说,没有一门课像语文课这样有着如此众多的使命,多重任务强行挤在一门课中,再加上老师讲课的面面俱到,使学生眼花缭乱,不知从何入手,不知应该学哪些,应该舍哪些,学生感到无所适从。
第二,“少”、“慢”、“差”、“费”的教学效果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好语文的信心。所谓“少”、“慢”、“差”、“费”,即学习内容少,课文内容不丰富(每学期只有一本教材);课程进度慢,拓展少(每堂课学习内容极为有限),学习效果差,不能学以致用(学生读写能力难以提高),浪费时间,重复劳动多(耗费的大量课时与所得结果不成比例)。语文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课贯穿于普通教育的始终,每周至少安排5课时,但大多数学生直到高中毕业仍无法写出文字通顺、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更不要指望他们能够出口成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考虑的只是如何对付考试,语文几乎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语文学习基本围绕知识点、考试内容进行,这样的语文课不仅学得没劲儿,课堂枯燥无味,千课一面,而且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学生在考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每日在题海中沉浮,语文课成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第三,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大倒胃口,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学生自身实践的过程,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口号尽管喊了许多年了,然而落实到具体教学上,仍然是教师在讲台上唱主角,学生只不过是观众或听众而已。课堂缺少必要的生成,本应该生动活泼的课堂却成了老师铺好路,学生沿着走的的情形。为了应付考试,教师在授课时更是不厌其繁,不厌其细。有的教师把一篇文言文从新授到复习,竟能重复近十遍,但学生仍然掌握不好,老师可谓费尽心机,然而这种苦心孤诣的讲授不仅不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反而会败坏了学生的胃口,极大的浪费了时间。学习的根本目的是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应由学生动手动脑做的事情由教师代劳,然后再让学生去死让硬背,以致使一种兴趣盎然的探索求知过程变为被动的机械记忆过程。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反而极大地泯灭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影响了学习的兴趣。
第四,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还没能领会新课改的要求,思想陈旧,教法不新,不能准确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多少年以来,很大一部份老师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的惯性,那就是我教你学,老师老老实实的教书,学生规规矩矩的学习,老师在处理教与学的过程中,往往考虑过多的是老师如何教书本的内容,而对学生怎样去掌握这些知识却较为忽视。课堂上往往出现,没等学生思考,就急于讲解,很难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把自己按备课内容完成教学任务,作为衡量自己教学的尺子,不管学生接受了多少,不管学生参与了多少,也不管学生领没领会,只要教师讲完了,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遏制了学生的灵性,出现学生厌学的现象。
第五,现行语文课本中,有好多篇目过于陈旧,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和学习兴趣。现在的学生崇尚新潮,他们有着很强的超前意识,喜欢幻想,喜欢创新。对那个远离他们生活的文章,没有兴趣,更无法使他们去阅读和感受。他们宁可看自己喜欢的卡通书也不愿意学习语文课文,影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进行和延伸。
第六,一部分家长对语文学科的不重视,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一些家长心中,数、理、化不能丢,因为在他们心中,语文是母语,不用学也会,何必浪费时间和精力呢,而且就是学了也不一定能学的多好,不学也不能有多差,这个想法在学生的心中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学生对语文学习就打了折扣。
第七,信息时代,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等手段可以直观的了解很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所以也就忽略了对文字的阅读和解读,这也是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