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想象力

阅读:50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6:45:45
分享到:
中华民族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精神;从孔子到《史记》,从庄子到陶渊明,从竹林七贤到李杜欧苏,从元曲到《红楼梦》……他们代表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心灵。可喜的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经典篇章,这对了解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探究民族心理、滋养民族的灵魂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今天的中学生每天面对着鲜活的现代社会生活,新的“视听”及“网络”文化充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阿杜、F4、赵薇、网聊是他们课余生活的谈资。由于时代、生活背景的差异,人生阅历以及认识能力的缺乏,使他们很难在思想上和古人亲近。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在语文学科的古诗文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感觉到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枯燥难懂,认为这类课文只需死记硬背,无论老师怎么费尽唇舌讲解也很空洞,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常让我有“对牛弹琴”之感,于是我越来越感觉到中学古诗文教学应当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结合在一起。
  鲁迅先生赞叹说:“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们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昆虫的言语,他想飞上天空,他要钻入蚁穴。”孩子们确实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可是令人遗憾的是随着受教育时间的增长,孩子们的想象力却暗淡无光了。新《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语文教师应做一位慧眼识金的矿工,去开采想象;应做一位法力无边的魔法师,去升华想象。
  一。表情朗读,激活想象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读与想象的结合。如果没有想象,“其义”会“自见”吗?“自见”的途径是想象,动力是感情。可见读书有感情投入对激活整个大脑系统,发展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会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那样的想象似有源头活水来。古文文笔精湛,浓缩着我们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时看起来短短的几句话却包含着深刻的意境和感情,那么读好古文在意境中去体会然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读好古文我认为要读出韵味,读出情味,读出意味,读出品位。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懂词义;其次,要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再次,要读出意蕴。读,要采用不同手段调动朗读兴趣。听录音、教师范读、全班齐读、小组合读、个人读、男女生赛读等均是激发学生朗读欲望的好形式。如上《十五夜望月》一课,先让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解决字音词义的问题,再让学生边读边划句子节奏,然后学生找出朗读时要变化的语气,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个个读得摇头晃脑起来,一副有滋有味的样子。当然,这只是初步感受古诗文韵味的魅力,是读的最低层次。在课堂上同学和老师一起交流学习诗文,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说说在你面前呈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呢?学生把自己想象到的庭院、月光、栖鸦、桂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我欣喜地感到在读中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打开了他们想象的闸门,然后让他们也感受到了学习古文的乐趣。
  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
  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
  在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很多适宜编演课本剧的文本,比如《郑人买履》、《邹忌讽齐王纳谏》、《赵普》等,还有不少诗词也可做这样的改编,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木兰诗》等,可以先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发挥想象,并自愿组合成剧组来演这场戏。学生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结合古诗文中的语境,想象情景,改编台词,化妆表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