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古诗文教学与学生想象力

阅读:50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6:45:45
分享到:

  三。填补空白,丰富想象
  西方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代李渔说:“和盘托出,不若使人想象无穷。”既然如此教师应该少分析,把“空白”留给学生自己去填补。
  古诗文特别是古诗词是高度概括的艺术,它总留有许多艺术空间,我们在诵读欣赏时,要会运用想象进行合理的填补或扩充,丰富原作的内容从而深刻领会原文。例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闭上眼,摇头晃脑一读,就能体味到这首诗不仅写景,还写人的心情,写诗人的什么心情呢?我们只要填补好诗文中的艺术空白,就可以领悟诗的意境了。它描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特有的清幽景色与诗人在这种景色之中的特殊感受。它看似写景之类的山水游记,其实之中更主要的是流露出颇为浓厚的禅隐倾向。这些内容都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才能领悟。
  又如像《游园不值》这样的一首诗,写的是去拜访自己的友人没有遇到,却见到朋友的园子里却有一支正在盛开的红杏伸出墙外来了,作者就联想到了朋友的园子里一定是生机盎然。文章中没有直接花费笔墨去描写园子里的春景,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抛砖引玉,问学生,你们想想朋友的园子里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还有哪些美丽的花草树木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有雪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青青的小草,还有成群的蜜蜂在翩翩起舞……在这一空白处,教师运用“红杏”这一纽带让学生想象的翅膀在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里自由的飞翔,学生们兴趣浓厚,为今后的写景色的文章也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四。描摹绘画,延伸想象
  古诗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一首诗歌就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就是一幅恬淡的山水风光图。学生在学习诗文中不仅体会到诗文之美,而且在学习诗文的过程中,让他们用自己幼稚的画笔再现诗中的意境,既增强了他们对诗文的理解,同时在涂抹上色的过程中开发了他们的想象,因为诗句给他们的素材是有限的,大部分内容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
  例如在教学 《使至塞上》《卜算子 咏梅》《题西林壁》《归园田居》等诗词时,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画画,画得好的还在教室的学习园地里张贴出来,让他们有着想象之后的愉悦和成功感,何乐而不为!又如:在教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诗时,怎样在画面上表现出“孤烟直”呢?许多同学就烟到底是直冲天际,还是袅绕上升展开了激烈讨论。在理解诗词和描摹绘画的时候,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有的学生画面优美,有的简约大方,有的则无从下笔……其实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五。改写创作,拓展想象
  学生在学完古诗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后,在教师进一步的点拨和提醒下,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古人的写作手法对古诗文进行改写,这是很好的发挥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方法。例如《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样描写朋友离别的诗歌,可引导学生回忆平时送别亲人,同学,朋友的画面,相象当时的心情,把和朋友分别的情景写成一首诗。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完成自己的诗作。我们不要求学生的诗歌对仗是否工整,辞藻是否优美。但是任何一篇作品都是他们想象思维的火花,都是他们成功的杰作。他们的学习古文的热情会进一步的激发,想象能力凭借古文让他们在自由的天空里飞翔。
  每一个学生都会有未挖掘的潜能,而学生的想象更是一片青青的草地,期待我们老师去开垦和栽培。在进行古诗文的教学中,我们凭借古诗文为支点,进行语文学科的创新教学,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有潜力的具有想象力的一代。因为想象是活化知识的酶,能使语文课堂青春焕发,活力永存,充满创新的动力旋律。语文教师应永远有一颗年轻、快乐、富有想象力的心,让想象在语文课堂上潇洒地飞扬起来。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