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改进文本教学 提高作文成绩

阅读:463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4 16:41:48
分享到:
    谈起考试作文,语文教师都有难言苦衷,中考作文分值不断增大,题型不断变化,社会发展对学生口语交际、写作能力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学生考试作文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许多学生抱怨“写作难”。新课程实施后,虽然强调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强调语文与活动的关系,强调语文与实践的关系,但作文教学还是在 一面谈创新,一面在按套路的泥潭中跋涉,怎样才能走出这怪圈呢?我认为,除了开展必要的课外阅读,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之外,我们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文本教学,切不可忽视,现就改进文本教学策略,提高作文考试成绩,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理论要求1、语文学科特点的需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给语文的性质作了定义。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和写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是评价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其具体目标:阅读能力应该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等;写作能力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整体,学生不能阅读,不会鉴赏,就不可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
  2、文本阅读和作文教学的现状的需要就目前而言,文本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往往是分离脱节,阅读教学往往停留在对阅读对象的认识,分析和欣赏上,甚至只在一些字词句等方面作单纯性的分析和探讨,不能很好地从具体课文的阅读中吸收写作所需的诸多营养;作文教学中,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从典范课文的阅读中求得和获取写作的素材、技巧和方法,因而形成不了对课文阅读的内驱力。这一现状需要将两者紧密结合。
  3、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改提出“用教材教”理念,通过教教材,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整体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引起对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相结合的高度重视。
  二、从文本教学中挖掘写作训练资源1、从文本教学中挖掘作文指导方法我们以往作文习惯于以文体归类教学,这主要是因为教材编写的方式所决定,而在针对某一种文体训练时,又常常采用“机器组装”式的方法,这看似符合教学规律,殊不知,作文训练并不是机器组合那么简单,它不仅仅需要一种技巧、方法,需要一种准确的表达,还需要对世界的认识,对事物的感悟。作文需要“有感而发”,切忌“无病呻吟”。
  翻开初中语文课本,虽每单元已明确编排了作文训练项目,但缺少系统,更何况“写”缺少必要的材料支撑,“写” 成了一种架空的练习。
  我以为作文指导方法要改变原来的习惯做法,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方法,根据实践,我以为作文指导方法应当与阅读教学同步。具体做法是:读什么,写什么,做到读写结合。
  例如,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内容是“亲近文学”,写作训练可以这样设计:让学生认识文学作品,自己选择文学作品阅读,而后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一篇散文,或一首诗歌,或一篇小说,说说自己选出来的理由,最后模仿其中一种形式创作一篇。
  如第二单元阅读的内容是“金色年华”,根据课文《幼时记趣》内容,写作练习可以这样设计:回家准备一杯清水,往水中滴一滴墨水,观察墨水在水中融化的变化过程。这是阅读后的观察,是观察后的想象,是想象后的练习。
  这种作文训练,完全依据教材而定。读是对文本的分析、理解;写是对文本深层次的感悟。读是基础,是为写作的准备,写是运用,是更深入的阅读。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