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发挥课堂导向作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

阅读:61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7:01:46
分享到:

  1、个性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设计
  每家酒店都定期推出“特色菜”,以期打出自己的品牌,吸引顾客。教师课堂教学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叶圣陶说:“教有法,教无定法。”我个人对于用一种或几种模式固定课堂教学的程序,很难以接受。教师要钻研的,是寻找(当然是指教师理解能力范围之内)最适合学生接受的一种课堂教学的程序或方法,有一个适合教材适合学生的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极富灵性,教师不能满足于做知识的“二传手”,要对教材有独特的理解与体验,对教学设计有独到的见解。当然,这必须来自于对文本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发挥其自身的特长,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擅长朗诵的语文教师,有些课文就以朗诵为主,让学生在艺术的享受中听课。我自己在教学一些美文时,有时让学生闭眼倾听,展开想象。也可以配乐朗读,让学生细细体味。更多的是老师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就会积极参与。博学广才的语文老师,总是能在上课时信手拈来历史典故或诗文佳句,让学生钦羡不已。有些老师上课幽默风趣,有的清新典雅,有的气贯长虹,有的似潺潺流水……无论属于哪一种教学风格,学生若喜欢了你独具魅力的语文课,自然也就会喜欢语文学习。相反,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上不出一堂像样的语文课,即使以前爱好语文的学生也会感到索然寡味,更不用说能与学生心灵沟通,激发他们旺盛的学语文的求知欲。
  2、寻找课堂教学的“兴奋点”
  既然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可以课前有意安排,也可以课堂随机设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制,也可以根据课堂实况设制。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之一。我在教学中有一个较常见的做法是巧妙利用课文插图设计问题来制造教学的“兴奋点”,因为学生往往对直观的图象较有兴趣。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和图像让学生评点,学生就热情高涨。又如诗词教学时,可以教学生演唱或播放词曲,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若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的实景、实物、实情相关联,教师则更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它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致。只要老师肯化心思,每一篇教材,每一堂课都可以寻找到教与学的“兴奋点”,若设计得巧妙,它往往会给整个课堂教学带来生机,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动”起来
  只有让学生主动体验,积极参与,才能让他品味出“语文”这枚硕果的甘甜滋味。要让学生主动去感受、理解文本,学会欣赏、评价。这好比是旅游,只有亲身经历,才会领略绮丽风光,才会由衷地热爱大自然。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意创设情境,充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教师要努力把所有的学生组织到课堂教学中来,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积极的心境下投入课堂学习。
  (三) 课外延伸——一道赏心悦目的水果拼盘
  水果又爽又有营养,人人爱吃。补充、拓展课外知识,学生个个喜欢。课外延伸主要指两方面。一方面是延伸、拓展与教材有关的一些教学内容。教学《童年的朋友》一文时,我利用网络资源,把高尔基的《童年》的主要内容油印后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小说情节,并要求课外阅读原著。学生看得津津有味。教学抒情散文这种文体时,我又印发了朱自清的《绿》等优秀代表作,并附以赏析文章。教学郭沫若的《一面》一文时,我又结合课文内容,印发了有关鲁迅的生平经历和他的代表作的典型篇段,浓墨重彩地向学生推荐鲁迅,让学生了解这位现代文学史上极有才华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这一些课外延伸的内容,学生有极大的兴趣。除此之外,向学生推荐介绍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课堂上补充教学。像上学期结合古诗单元教学,我又补充李清照的《醉花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二十几首古诗词。开学初,为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我用近一周的时间教学了现当代如冰心、徐志摩、汪国真、舒婷等一些著名作家的诗歌。我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会喜欢诗歌的!
  另一方面,课外延伸一些语文实践活动,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乐趣。例如让他们编制手抄小报,自编作文集子,采访亲人进行写作,进行演讲比赛等。课外延伸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既要设计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又要引领学生进入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质量如何,学生语文素养如何,要靠教师的引导,更取决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学习,代替学生成长。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他们语文学习的情感,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设计色香味俱全的课堂教学的“大餐”,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德。第斯多德说:“教学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是每一位教师教学中要应该认识并力求做到的。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