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发挥课堂导向作用,激发学生语文学习情感

阅读:61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7:01:46
分享到: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自主的行为,当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意识和心理倾向,并逐渐进入乐此不疲的境地,这种可贵的学习状态,会使学生自觉地克服来自多方的阻力和干扰,保证学习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因此,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的学习情感,是至关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种在这片土壤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目标第三条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植”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这是新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学习的情感目标,是极重要的目标,也是以往容易忽视的目标。能热爱祖国语文,有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就具有了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普遍流失
  无庸置疑,语文是一门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客观情况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降低,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不少学生不爱学,一则学之无味,二则收获不大;不少老师不愿教,觉得费力不讨好,收效甚微。在目前对一所乡镇中学的100名初中生“你最感兴趣的科目”专项调查中,首选语文学科的仅占9%,相当数量学生对语文无感情,不爱学,不会学,所以学不好。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学科,在有些学校落到“小三子”、“小四子”、“小五子”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感到诧异!不能不让每一位语文教师痛心!不能不引人深思!
  究其原因,应试教育是套在语文教学身上的一副沉重的枷锁。许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相当程度是为考而学,教师又不得不为考而教。因为应试的需要,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性的语文学习演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成一种应试训练。学生不读书不体验不积累比比皆是。加之语文学习的体验积累是个长期、远效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因此,学生对语文学习少有情感,语文学科在学校地位日渐下降,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以课堂为导向,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作为战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为语文教学走出“尴尬的境地”出一份力,我想,最有效最切实也是最基本的途径,应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应在语文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培养。我们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之外(尽管它也是重要的),但如果说放弃了在课堂教学中激发语文学习的情感,而去探寻除此之外的什么途径和方法,等于是舍本逐末。那么,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作用?人们把知识比喻成“精神食粮”,我就把语文课堂教学比喻成一顿“精神套餐”,分三个环节来阐述我在这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一) 课前导入——一盘润肺生津的“开胃菜”
  课前导语是这顿套餐的“开胃菜”,开饭前尝几口,润肺生津,让人胃口大开。课前导语形式多样,不拘一格,但总原则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情感之弦,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课堂学习。常用的导入法有创设情境、讲述故事、课题趣话、作者生平介绍、教师“下水示范”、思维“热身”等,不一而足。但一般都要与讲课内容有关。在这方面,许多老师都在尝试。我仅举一个教师“下水”导入的例子。教学“演讲”单元,单元导入时,我先向学生作了一个为时五分钟的备稿讲演:近期有附近小学的师生来我校“春游”,请向他们作一次讲演。在学生们讨论了这篇讲演稿要写哪些内容、怎样注意讲演的语气语调后,我作了讲演。效果确实不错,学生跃跃欲试,对“讲演词”这一新的文体的学习充满了兴趣。一单元学习后,我布置了《我为学校添光彩》的讲演稿写作,好文章层出不穷。起初我以为学生写讲演稿有一定难度,想不到学生写得特别认真。老师的“下水”指导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写作的热情。
  (二) 课堂优化——一桌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最主要看课堂教学的真本领。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努力使每一堂课得以优化,从而幻化出适合学生口味的有特色的一桌桌美味佳肴。要从琐屑的讲解、分析、训练中解放出来,提纲挈领,巧作点拨,让学生细细品味,咂出味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