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建构主义认为,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将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四、要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调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形成一种自主的、和谐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应从预设封闭走向生成整合,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由语文向人文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整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应从静态理解走向动态感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独特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察阅读内容,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应从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营造浓郁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比较、联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使之跳出复制性思维的框架,充分释放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独立自主、求新求异,张扬学生言语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言语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要关注学生的语言探究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不容忽视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在强调人文的同时必须更多地强调语言的探究。语言探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之上,而是让学生探讨内容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为什么用这种语言表达。如学生学习《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很轻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写的是紫藤萝的外形和神态,这时教师引导探讨:这些描写语言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通过探讨发现这段语言很生动,主要是采用了生动的词语和多种修辞手法、调动了人的多种感官,这样写一是抓住了紫藤萝的形象特点,二是烘托了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我相信长期这样坚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探究,深刻体会作者对语言的推敲和锤炼,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一定会得到不断提高。
阅读教学在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应该重视的问题很多,在新课标下,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教法的创新,尤其是语文阅读应与时俱进。针对阅读教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并积极加以改进,在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突出学生的探究活动,注重阅读方法训练,强化学生学习过程,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有效地阅读,提高阅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