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1、创设问题情境,点燃思维火花。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所面临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也就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事物所具备的条件超过人们已有知识经验的范围而构成的问题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
2、营造合作氛围,实现思维交锋。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
3、给学生营造和谐的氛围,让他们敢于质疑。
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尽量缩短与学生的距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尊重学生的发言,让他们各抒已见,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发言,认真听,让每个人都能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思维、发现、探索。
4、传授学生质疑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质疑。
在教学每篇课文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并边读边想:课文中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将问题记录在本上,反馈时,教师要对认真提问的或提的问题有思考价值的同学予以肯定,这样会激起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挖掘教材本身的思维训练因素,激疑、引思、点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难点,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
在学完课文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自主质疑。
学生如果能经常质疑,他的求知欲就会加强,质疑的兴趣会更浓,就会出现自主质疑的局面。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让他们在解决新问题中再次提出实际的问题。
如教《愚公移山》,就可以这样导入:我们常常用一个成语来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并且这个成语在格式上与“精卫填海”相似,这个成语就是——愚公移山。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愚公为什么要移山?愚公凭什么说可以移走大山?愚公又是怎样移走大山的?你怎么看待愚公移山的行为?假如你是愚公,你会怎么做?诸如此类的带有趣味性的问题,既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很快地把学生导入到探究的情境中来。很显然,学生们为了发现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挖空心思的找疑点,为深入理解这篇文章作了铺垫,我也及时的表扬了这些同学。
教学时,我结合学生们愚公的认识,围绕“我们从哪儿可以看出愚公的决心和勤劳?”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勾勾画画,写写议议,来释疑解难,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悟也就水到渠成。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他们积极思维,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质疑,教学中挖掘教材,激疑、引思,使得文章的重难点体现的淋漓尽致。课后学生的发展性质疑、探寻,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也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教师只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之花就会慢慢绽开。
三、“问题意识”培养应注意的问题
1、科学性 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本学科自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2、隐蔽性和启迪性 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要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起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扩展,思维能力得以发挥。
3、维护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欲望,开展创造活动,它是创造力成长的动力,也是激活学生问题意识的原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善待好奇心,保护好奇心,培养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