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阅读:58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12 16:36:50
分享到:
内容提要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动力,创新精神的摇篮。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中外教育家所共识。但是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开发并训练批判性思维,采用启发式教学,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最终促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语
  新课程问题意识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维 语文教学
  韩愈在《师说》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和意义。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新课程呼唤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化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摇篮”,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关键在于问题意识的培养。而现实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我深深感到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十分必要,也是大有可为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意识,教师首先自己要有问题意识。笛卡儿说过:“要追求真理,我们必须把一生中所有的事物都来怀疑一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有这种怀疑的精神。新课程教材的编排是否合理?课程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否需要增删?教学内容的设置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中有关的说法是否存在漏洞?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受学生欢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对某些风行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否切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别人的做法,是否可以依葫芦画瓢,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不能照搬照抄的,那又如何改进?……凡此种种,教师都应事先有问题意识,进行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与新课程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尽快融入到新课程的改革中去。
  3、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空间,引导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应用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自己去尝试、去探索,施展个性才华。只有强化问题意识,重视问题教学,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达到自主求知、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青少年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不敬,便是没有好好听讲,便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动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使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开发训练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批判性思维就是不相信权威,敢于在既定理论、观点方面进行质疑,突破常规定型模式,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角度、新的领域。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需要在教学中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关键在于排除学生思维定势的干扰,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去思考问题。如,阅读教学中,除正面分析字词句段篇的运用外,还可启发学生思考,如果不这样写将会怎样;甚至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设计出与范文不同的思路来进行比较;也可利用教材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主题的训练。作文教学中,审题时提供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让学生多角度的去思考,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立意,如对“守株待兔”、“班门弄斧”等寓言的多种理解;也可以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去思辨,如“知足者常乐”与“不知足者常乐”等等。
  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应鼓励学生挑战“权威”。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往往把教师和教材看作是知识的权威,一味迷信。“老师说的”、“书上写的”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挑战“权威”,让他们反思作品中的人物、结构、语言、思想、情感,从而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