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着重从语文课堂中情感的培养入手,突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倡在教育学生时,重感情投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真情实感去打开学生的心扉,把爱的暖流注入学生的心灵中去,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培养
笔者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调查,部我教过的几届学生哪些课文你比较熟悉,在他们脱口而出的一些篇目中,屡次有《枣核》、《小桔灯》《挖荠菜》《济南的冬天》《春》……出现。这些文章,有的是基本篇目,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去教,有的是自读课文,往往三言两语带过。但为何学生对这些文章记忆如此之深呢?学生们告诉我答案——因为上那些课文时,我们师生双方均曾沉浸于情感的交流,有极深的默契,故牢记在心。
情感的交流对于学习语文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情感是什么?情感在素质教育,尤其语文教学中作用如何呢?
(一)情感的内涵和在教育中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它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个体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因素是与认识因素相对应的心理因素,情感教育是把情感和认知两大层面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情感,在素质教育中尤为不可缺乏,它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在这方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有不少论述。例如: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S.F.Gaidom)早就强调“热情”在人的学习活动中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推孟(L.M.Teman),通过研究得出热情、自信等积极情感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的结论。我国南京师大朱小蔓教授多次强调情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新热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和情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两个最基本元素。美国脑部研究所提出,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并非智商(IQ),而是情商(EQ),只有情商高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环境的发展。
理论研究得出情感教育非常重要,而实践的结果如何呢?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现凡是师生高度默契的,即进行了充分情感交流的课,效果绝对高于呆板,生硬的课,可以说事半功倍。
(二)情感教育的实际运行
清晰的记得,初一上《枣核》时的情景。《枣核》乍看很平淡,很浅显,但细一推敲,发现此文无一华丽的词藻,却把这位友人的“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的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真不简单。而初一学生尚无法领会,我就引导学生联想小学学过的以思乡为主题的古诗。不一会儿,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背诵出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教室中有了一个情感的小高潮,气氛十分活跃,至此,同学们对《枣核》的了解也加深了不少,中心也就水到渠成。而仅仅是这样,我觉得挖掘不深,又联系我们葛江中学的创办史,激励学生们用葛江精神——“民族自尊、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爱国为民”鞭挞自己,奋发努力。我用歌曲《我的中国心》作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钧。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心国……”当那优美的歌词随着那雄壮的光缓缓泻出,全班鸦雀无声,但却能令人明显地感到每人都是热血沸腾。当高唱此歌时,全体师生的情绪达到高潮,取得了深深的默契,每人心中都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都在想为巨龙腾飞而努力。
无需讳言,这堂示范课取得了成功,校长当即要我写出论文进行交流,而我也从中尝到了情感运用的“甜头”,并为之而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