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注意情感熏陶
”诗意语文“是情感的,著名诗人杨克说:”那感动你的东西就是诗意“,在语文教科书中,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可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在教学中老师固然可以情激情,甚至可以煽情,但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三位大师都重视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斯老师教一年级的《我们的老师》中的 ”祖国“一词,如何让学生理解”祖国“的意思,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斯老师是这么教的:她先是问,”什么是祖国?“一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斯老师启发说,”南京是我们祖国的一个城市,像北京、上海一样。大家再想想,什么是祖国? “学生有所领悟,说,”祖国就是一个国家的意思。“斯老师接着启发说,”美国是一个国家,日本也是一个国家,我们能说美国、日本是我们的祖国吗?“学生说不是。”那么,什么是祖国呢?“斯老师接着问。学生恍然大悟,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斯老师接着说,”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个国家就叫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叫什么名称呢?“学生说,”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了,我们的祖国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大家都热爱我们的……“斯老师故意停顿了一下,让学生接下去。学生齐声答”祖国“。在老师循循善诱下,学生既初步理解了 ”祖国“ 的意思,祖国的亲近感也油然而生。
(五)增加文化含量
诗意语文是高文化含量的语文。相机补充、拓展文化,是三位大师经常使用的教学策略。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霍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盲姑娘一听琴声就能知道他是贝多芬呢?“学生说,”因为小姑娘觉得他弹得非常好。“老师又问,”弹得好的人很多,为什么他就是贝多芬呢?“同学回答不出来了。此时,老师补充了知音的故事。知音的故事,使学生既明白了盲姑娘就是贝多芬的知音,也了解了古代”高山流水“的千古风流韵事。
二、三位大师的语文教学的知性
(一)先进的语文教学观
三位大师语文教学的知性,首先表现在她们语文教学认识的理性,能够站在时代的高度认识语文。斯老师体会并认识到,语文教学”负有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生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任,还要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等功能。“霍老师说,”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学生‘十学会: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在语文教学中,他坚持”教在今天,想到明天“,认真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1、语文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2、对学生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会学。袁老师的体会是,”语文教学不仅给学生打下阅读和表达的基础,更要给学生打下做人的基础。“他们的教学思想与实践同新课程语文素养的精神是十分接近的。
(二)务实的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必须务本。语文教学的本,就是语言,就是培养语文能力。三位大师都致力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朴实、扎实、有效。
1、语言教学扎实
语言的理解扎实。近几年,”整体感知“的教学由于不能在重点词句段上下细致的功夫,语文教学已在不同程度上失之肤浅。没有细致的语言教学,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只能事倍功半。三位大师语言教学的细致堪称典范。如,袁老师教《狼和小羊》,课文中的”嚷“与”喊“,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大容易分不清楚的。而理解小羊的”喊“和狼的”嚷“,对理解小羊的弱小无助和狼的凶残是很有帮助的。在教学中,袁老师启发学生想象,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一幅具体形象的图画浮现在脑子里,从而体会词语的内在意思。她先教”喊“,对可怜的小羊的”喊“,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体会,引导学生想象小羊”喊“时是怎么想的,从而赋予”喊“以具体形象的感情;接着教”嚷“,对狼的”嚷“,她引导学生想象狼逼进小羊时的凶相,再引导学生体会”嚷“的意思和能不能用 ”喊“代替”嚷“,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体会到”嚷“含有无理取闹的意思,是狼存心要吃羊的大暴露,狼的”嚷“是不能用”喊“字来代替的。
语言的积累扎实。三位大师都能随时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如,教学《开国大典》,考虑到学生描写欢乐场面词语的贫乏,斯老师有意识地找出一些词语让他们欣赏、积累,如描写部队行进的词语,描写红旗的词语,斯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学生仿效运用都不是太困难的,然而不给一定的提示,归纳,却也易为学生所忽视。
语言的练习扎实 。三位大师都十分重视语言的练习。斯老师认为,”学习方法指导需要反复训练作保证“,霍老师的”五多“中就有一个是多练而且主要是安排在课堂上练,结合新课内容,随时插入字、词、句、段小练习。袁老师的教学,是”有讲有练,讲讲练练“,”每教一篇课文,都紧扣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安排练习内容,确定训练步骤。“
2、思维训练扎实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思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三位大师都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她们能根据课文言语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中进行思维训练。如,《林海》一课,老舍是有名的作家,应该不会犯重复用语的毛病,但他为什么在课文中三次用到”亲切舒服“一词,?学生的疑问,是理解语言训练的好时机,也是训练思维的好契机,霍老师适时引导学生读课文和讨论,看作者都是在什么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学生在读书、讨论中体会到:作者一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景——岭、林、花后感到亲切舒服;二是在看到大兴安岭的物——木材时,感到亲切舒服;三是看到大兴安岭林场的工人劳动的场面时,感到亲切舒服。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受随着从景到物,从物到人在不断加深,”亲切舒服“一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对造福与人类的大自然的感激之情,对大兴安岭人民的敬爱之情。在理解本文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的言语特点的同时,学生经历了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霍老师把语言教学和思维训练结合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