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教师,我们大家都有一种感受,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或者是沉默不语,或者是离题千里,更别说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了。在这种局面下,任何创新思维都是难以施展的。所以,解决这个老问题,或许倒是我们创新的一块敲门砖。为此,本文就从如下四个方面谈谈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 教师需要转变的几种心态:
也许有人抱怨“问题意识”的缺失是整个民族的素质使然,但反省一下,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存在着几种阻碍“问题意识”形成的心态。
其一,把自己看成是布道者,将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一方面“师道尊严”的思想根深蒂固,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中只是居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目标、内容、难度、速度,形式与方法都在老师的控制之中。
其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在这种教育思想的驱使下,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教师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这种以减少问题数量为目标的教学,表面看起来是“皆大欢喜”,实际上是削减了学生思考与质疑的意识和能力。
其三,最好的学生是答满分的学生。其实,这样的教育模式,充其量也只能是复制一批像老师一样的优秀学生而已,学生很难超过老师,因为从来没有对老师的书本产生过质疑,缺少问题意识,如何谈得上创新人才呢?
正因为以上几种心理障碍,使得我们对于“问题”含义的理解定位不够准确,所以课堂上很少有不同的声音。而语文教学中,同一问题恰恰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阐释的。
二、教师“问题意识”的确立与端正:
首先,教师要有问。教师要改变对问题意识的错误理解,不要以为只要多问问题,就是先进的启发式教学法;结果导致了课堂发问的泛滥化,问答中充满了大量的是非问与填空问,这样的有问也等于无问,同时这种低效的课堂发问,恰好从另一面说明了真正的问题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缺乏。
其次,教师要做到会问。如果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不是自己感同身受挖掘出来的,那么提问的质量就大打折扣。教师会问,就是要做到不唯权威、不唯书本,首先做到自身拥有质疑精神,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的设计、筛选,那么,学生的思考、回答也就不可能样板化,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然,教师先行有问、会问,并不是最终目的,最后要达到的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这个目的。
三、养学生“敢问”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使学生敢问。但是,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害怕提的问题过于浅显或落俗而遭人讥讽,顾虑重重,示以沉默。这时,教师应该多一些耐心。教师要善于诱导,一开始,即使他们提的问题比较肤浅,缺少深度,甚至有些离题,也不要简单加以否定,而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用判官式的逻辑去评价学生的问题和答案,要么“是”,要么“非”,这样泾谓分明的界限留给学生发挥的余地极其有限。学生的问题遭到否定后,积极性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便形成这种欲问不敢、陷于沉默的现状。
教师鼓励学生敢问,最基本的一点是要有和学生平等的意识。也许你的常识确实可以对学生的问题作出评价,但是且慢,如果从提问这个角度来说,学生此时只能是你对话的另一方面,你必须尊重他,设身处地替他着想,这才是公平的。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精神是放松的,心态是平和的,他才敢于、乐于提出问题来,而且有利于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