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情感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途径

阅读:689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8 19:34:36
分享到:

     现代英语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语言为工具,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是英语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过去的教学只重视知识的本位价值和实用价值,把教学目标限定在知识的把握和运用,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只注重学生认知系统的活动,而忽略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调动和情操的陶冶。其结果确是有意无意中导致了学生创造性的逐步减弱和丧失。在我校市级课题“主体参与德育教育”的研究中,我们对学生进行了一项“我最喜欢的老师”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4.3%的学生认为,只要喜欢这位教师,就能学好他所教的学科;10.1%的学生则认为会对这门学科有信心;5.6%的学生认为,没学好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是因为基本功不扎实。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呢?97.8%的学生认为“我最喜欢的老师很幽默,很有爱心,年老的把我们看作他的孙子孙女,中年的把我们看作为他的儿女,年轻的把我们看作为他的兄弟姐妹”。这一切说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诸多理论研究也证实了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自我实现,重视人的情感及对他人的接受、关心和尊重。人本主义体现在教学思想上,主要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和感情型师生关系的教育主张。克拉什的监控理论中提出了有效习得语言的关键在于降低情感过滤程度的问题,即提高动机水平,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让学生处在积极的情感状态。班杜拉的自我效能说认为,自我效能对抱负水平、期望水平,对学习者的动机、爱好及学习有关的情感态度都有影响。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往往信心十足,情绪饱满,在学习上敢于正视困难,愿意加倍付出努力,直到达到目的;而自我效能低的学生则相反。这三大理论虽属不同领域,但都从同一角度论述了学习者的情感态度、个人价值、个人潜能在学习中的作用。也就是说,一位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又能正确运用积极情感因素,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发生愉快的变化。

一、中学生学习英语中的情感困扰

()受挫感与失败感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调查,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着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使他们在学习中没有兴趣、鼓不起劲。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影响他们坦率自在地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从而使他们的英语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究其缘由,主要是因为中考不理想而产生的失败感和内疚感。很多学生认为其考入重点高中的分数高,或只差录取分数线几分或是没有被录取,进入我校后有非常大的失落感,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

()消极、回避的思想充满学生的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缺乏积极主动性。通过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发现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内心有与老师交流的愿望,想通过与人交流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由于内心存在中考失利的阴影,他们的失败感、负疚感如影随形,自尊心受到挫折后,自我保护意识更强。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既想与老师、同学交流,又担心自己的思想不能为外界理解,反而影响自我形象,不如回避和退缩。

()自高、自满的想法阻碍学生的学习进程。

大多数学生一方面为自己中考失利而消极低落,另一方面在英语学习中轻视学习。他们中一些人认为,英语课程比较简单,自认为初中的英语基础和英语知识掌握得还不错,学习高中英语是比较容易的事,可以吃老本的思想在他们脑中扎根,因此在学习中表现得较为散漫和不用心,阻碍了他们学习发展的道路。

假如教师只注重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内容,而缺乏对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较少去观察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与学生之间就会出现一堵无形的墙,情感得不到沟通,教学效果的实质就难以体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氛围下,教师只“走近”学生还不够,还更应“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心灵深处。

二、情感教学渗透英语教学的几条有效途径

1.开展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列宁说:“人类在探索真理时,积极、肯定的情感起激励促进作用,消极否定的情感起抑制阻碍作用。”我有一位同事,她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她的严厉和否定在学生背书时表露无遗:“Why couldnt you recite the text well ?”“Not fluently enough. Come back again.”“Too bad.”这些都表现出她的消极情感,吓得学生“怕进英语教师的办公室,站在她面前,两腿直打哆嗦,嗓音颤抖”。这是学生们在写给语老师周记中的情感流露。可见,人的活动始终伴随着情感。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不仅在课堂里,而且包括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由此,教师对学生了解较深,影响较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对学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仪态仪表、待人接物和工作、生活作风提出严格的要求,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耳濡目染,进而达到积极情感的潜移默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英语教学的情感化首先应建立一种合作、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发扬民主教学,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用微笑来面对学生,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教师要放下架子,真诚地深入学生生活中,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信赖每一个学生,信赖的前提是尊重。教师在对待不同的学生时,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厚此薄彼,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理解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桥梁。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心智水平,鼓励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这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成为他们的知己。教师应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情境,给学生一个精神依托,不失时机地在各个环节有目的地激励、鼓舞学生,使他们产生内驱力。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是因为先喜欢上老师,而后才喜欢上这门学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处于满足、愉快和兴奋之中,对所从事的活动由衷地喜爱时,经常感知敏锐,思维开阔,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反之,就会反应迟钝,思维狭隘,毫无创造性可言。

()开展师生互动交流。

教师应在课堂中主动地、不厌其烦地和学生交流。其一,教师须以真诚的、理解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向老师自然地表达情绪,释放自己由衷的情感,以强化他们向外界表达感情的因素,激活他们学习知识的积极思想。其二,教师应以平等、合作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使他们在与教师的交流中,没有拘束,就像与同学、家人交流一样。从而使他们能自由地表达思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充分展示出年轻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象。其三,注意适当纠错,千方百计地给他们提供享受成功后的喜悦的机会,以使他们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教师给学生纠错是为了使学生进步,为了使学生成功。如果教师严厉地纠错,将误导学生的思想,纠错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学生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希望老师能面带微笑地仔细倾听自己的发言;能给出适当的提示,以达到豁然开朗的目的。总之,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中,要经常了解每一个学生,以接受的态度善听他们的意见,要欣赏他们的成功和赞扬他们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自尊、自强的意识重视。

2.做到为人师表,实现学生情感迁移

孔子曾明确要求教师具备两种品质:一是“学而不厌”,一是“诲人不倦”。教师的知识就是通过不断学习获得的。能为人师,必有其过人之处。在大学里获得的理论知识,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贯彻、落实、提高。这里不仅是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技巧的提高,更是因为时代的发展,教师原来拥有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才能与时代相合拍,如互联网、多媒体、办公现代化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不仅是本学科所涉及的,还应该包括心理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内容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有输入就会有更好的输出,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旁通相关学科知识,就能加强英语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技能,把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同时,为了更好地把握教育规律,就要进行科学研究,撰写教学论文,以理论来指导实践,增强教学效果,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而不仅仅是一名教书匠。卢梭曾经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这样,教师以良好形象为学生树立榜样,学生就会亲近、喜欢,甚至模拟、崇拜他,进而喜欢他的课,认可并接受他优秀的形象。“爱屋及乌”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3.营造活力课堂,倡导主体课堂教学模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理念上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它要求以人的发展为本,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我校从2008年起就开始研究“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并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和赞扬。我们抛弃Ts tS的单向教学模式,而逐渐转向TSTSsSsSsSSs的多向互动模式上。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organizer)、参与者(participant)与促进者(promoter),应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真正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goldfisher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