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旨在培养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呢?笔者结合自己的生物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设计探究性实验,培养创新操作能力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成功的教学始于科学的教学设计。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实验课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途径。欲强化实验课墙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应将一些模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重新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对于“观察种子的结构”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等实验课,若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师将实验步骤向学生演示一遍,学生再动手操作,这样一来引不起学习兴趣。如果采取以下方式,学生则很有兴趣、思维活跃、能主动发言和提出疑问:由教师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系统地设计,用探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形成实验思路,采用自学——分析——讨论——实验——结果等步骤组织教学;在实验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错误,并帮助学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调整设计思路和探究方法,必要时甚至可以重新设计探究方案,协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监督进度,注意发现异常,抓住机遇,检查记录是否完整、正确;设计一系列问题,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结果去分析、讨论。这样的实验设计,既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和活跃了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设了情境,提供了条件。
二、设计课堂探究与家庭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自主意识是创新的前提,是求实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有利于造就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人才。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重视扶植和培养有不同爱好和特点的学生,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增强自主意识。
新教材中安排了较多的“探究”和“进一步探究”活动,但是有一些探究活动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师应根据生物特有的生长发育时间,提前1~2周,将一些周期性长的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课堂探究实验相结合,如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等设计成与家庭实验相结合的实验。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又使实验结果与教学进度保持一致,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真正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真谛。当学生接到任务后,情绪高涨,很快自由结合成一个个活动小组,各自准备实验材料和实验仪器:有的学生准备了大豆、绿豆、玉米、小麦种子等,有的学生准备了罐头瓶、标签、小勺、胶水等。在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时,有的小组是自己设计的,有的是按照教材设计的。在学生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实验情况,定期由学生汇报,教师及时进行检查和指导,以达到督促学生对实验进行认真观察记录的目的,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三、设计成功的情境,使学生对探究性实验产生自豪感
所谓“成功的情境”就是使学生通过成功的学习,使他们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获得满足,从而体验到学习活动的快乐。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为了让学生都能从独立的自我调节中获得成功,笔者采用分层次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的方法,给他们提供表达、交流和展示的机会。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积极主动探究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要克服他们的惰性,最好采用启发式,教师可结合探究实验的内容,提出符合学生实际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课中,对后进生设计如下问题:1.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2.淀粉有没有甜味?淀粉分解成麦芽糖后有没有甜味?3.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变不变色?要求他们能叙述一些简单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当出现失误时,教师要主动关心他们,少批评,多肯定,还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看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思维的方式分成复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其中的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得出多种多样的设计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的思维过程。我在实际教学中,针对思维开阔的学生设计了以下具有发散性特点的问题:1.为什么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对温度的要求大约是37 ℃? 2.为什么3只试管各滴加2滴碘液?滴多了会出现什么现象?3.除了教材中提供收集唾液的方法外,谁还能想出别的方法?4.除了将3只试管一起放入37 ℃的温水中,谁还能设计出更简便的方法?这样做可使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