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初中生物课堂中的“五多”教学法

阅读:591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3/1/7 19:18:54
分享到:
生物学是一门非常特别的学科,它所研究的,是让我们这个世界充满灵性与活力的一切生命。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感悟、融入这个生命世界,提高自己的生物学素养,需要我们教师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让课堂充满趣味性。进入新课程教学以来,我按照课标要求,尝试自制多种教具,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提高课堂趣味性,慢慢摸索出了一些路子,其中的“五多”教学法让我的课堂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使教学效果得到了提高。
一、多用案例
生物教学若是照本宣科,就会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其实许多生物学知识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鲜活的例子、有趣的故事。因此,生物课堂不能脱离了生活,而应从中寻找案例、获得灵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知识。
案例拥有众多来源,只要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多注意收集,生物学的影子可以说无处不在。可以源于平时生活中的经验:作为农村初中学生,经常帮助家里做农活,可以接触到许多植物栽种、管理、收获以及动物习性、喂养等方面的技巧;可以来自许多电视节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的科普类节目《人与自然》、《绿色空间》、《探索·发现》等,其中包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还有图书文献和互联网:它们是搜索生物学知识的两个好工具,从以上多种途径可以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素材和案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互动,分别举出自己所知的例子,让整个课堂充满活力和乐趣。
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类型的案例。比如故事性案例,像生物趣闻、色盲的发现者、近亲结婚的危害(傻子村)、青春期叛逆行为等;开放性案例,即思维发散性案例,如可以用来嫁接或扦插的植物、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群体生活的动物、国家保护动植物、环境污染的事实、节约小窍门等;文学性案例,包括与生物知识相关的成语、俗语、谚语、诗歌、散文等。
比如在讲解基因的变异时,就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位女士曾向著名剧作家萧伯纳写信表达爱慕之情,并希望能与萧伯纳生下一子,好让他同时拥有自己的美貌和萧伯纳的智慧,没想到萧伯纳回信称:“如果孩子的容貌如我,大脑像你怎么办?”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在一笑间就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了“基因的变异”这种生物现象。
二、多用比喻
不少的生物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此时可以用比喻或拟人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学生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便于学生掌握。
比如在讲到“基因控制性状”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对于微观世界的基因没有感性意识,总感觉它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而对生物表现在外的、可以直接看到的性状则印象深刻。此时可以将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比喻为“演双簧”:基因就如其中一人暗处控制,性状就如另一人明处表演,学生心领神会,轻松掌握知识。
又如“人体三道防线”,可以将其比喻为学生在学校所受的几重保护:第一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就如同学校围墙,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就如同学校的保安和科任老师,这两道防线对学生起普遍性保护作用,就是“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就如同各班的班主任老师,针对各班的学生起到特别的保护作用,就是“特异性免疫”。
还有将细胞中的叶绿体比喻成生产有机物的工厂、线粒体比喻成发动机、肾比喻成过滤器等等。通过比喻,让知识更简单,让学习更轻松。
三、多用画画
初中学生的理性思维还不是很发达,思维方式仍偏重于感性思维,因此对于单纯以文字来展示知识的课堂很容易厌倦和反感。实践证明,知识展示的形式越丰富,学生接受的效果就越好。
爱欣赏画、爱动手画是大部分学生的天性,因此我在生物教学中充分运用“画画”方式,既可以让知识变得直观明了、简单易懂,又让学生感觉新奇有趣、易于接受。在课堂上,教师可运用黑板画,展示知识内容和脉络,学生可以自己动笔画,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初中生物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画”的空间,如生物细胞图,花的组成及雌蕊子房内部结构图,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的层次分布图,人体的心脏结构、血液循环简图,以及肾单位图示等,让学生乐画、愿画,在“画画”中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12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