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是中学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以实验为中心的自然科学课。在努力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同时,以小麦种子为实验材料,尝试了开展连续性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了用小麦种子做连续实验的乐趣和益处。本文将笔者的一些做法和体会小作归纳,奉献给同行。
从种子公司购买新鲜的小麦种子,寿命在2年左右,连续做以下实验。
1. 探究种子的成分。取干燥的小麦种子,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小麦种子里所含有的无机物水分、无机盐;及有机物淀粉、脂肪成分。
2. 分辨小麦种子中胚和胚乳。切下小麦种子的胚,配合双子叶植物种子结构观察,认识小麦种子的胚里有一片子叶。
3. 观察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在做前两项实验的同时,取若干粒干燥的小麦种子(约400~500粒)均匀地摆放在四个培养皿内,分别放在常温、纱布湿润;常温、干燥;常温、水浸没;冰箱冷藏(-4~-7 ℃)、纱布湿润环境中。2~3天后:
3.1 根据种子萌发情况,分析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3.2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3.3 认识胚芽鞘和刚刚由胚根发育的幼根根尖(特别是黄白色的根冠)。
3.4 3~7天后,当小麦苗的第一片真叶长到5~7 cm高时,将萌发的小麦种子冲洗干净,分别咀嚼几粒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立刻会感觉到萌发的小麦种子有很明显的甜味,干燥的小麦种子没有甜味,有干淀粉的味道。
3.5 酵母菌的培养。将上面用于观察种子萌发外界条件时,放在常温、水浸没培养皿中的小麦种子分装在试管内,继续培养。若室温在15~20 ℃左右,1~2周后在试管口闻到略有酒味时,取一滴培养液,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量的酵母菌和正在进行出芽生殖的酵母菌。
4. 分装小麦种子,留作《根的形态》一课的观察材料。将已经萌发的小麦种子用脱脂棉轻轻地分株包裹,分别置入若干个盛有清水的试管里,每天向试管口内滴入清水,保持棉花球的湿润。
4.1将部分试管分别置于光下和黑暗两个环境中,作考察叶色与光照关系的对照实验。待进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作辅助说明。
4.2 观察根毛。用肉眼和放大镜,对着光线可清晰地看到试管内浸没在清水中小麦种子的幼根白色“绒毛”区域,即小麦的根毛。同时,辨认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
4.3 练习制作根毛和根尖结构的临时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并与根毛和根尖永久切片对照。
4.4 画墨线,观察根尖的生长部位。在观察根毛的同时,教给学生用黑墨水笔在自己挑选的刚刚萌发的小幼根上画出相等距离的墨线,由于有棉花球包裹,让幼根在试管内(不要接触着清水)继续生长。等到下次实验课时观察墨线是否仍然保持着相等的距离,分析墨线之间距离增大的原因。
4.5 观察植物生活需要无机盐。每个实验桌的学生,选取上面实验用的任意两个装有萌发的小麦种子的试管,分别换上肥沃土壤浸出液和蒸馏水。大约两周后,观察两棵幼苗的长势和颜色的变化。
4.6 观察根系。与菜豆的根系对比,分辩直根系和须根系。
5. 观察叶片的形态和结构。
5.1 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小麦叶的外形和平行叶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