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巧妙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轻松实现核心知识突破

阅读:766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9:01:32
分享到:
教师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成功地导出了该节课的两个核心知识,它不仅能反映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与改造,而且能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同化与顺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好的教学情境可使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变得更有意义,更富有激情和挑战性,使学生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达”的心理境界。
一、 多设问题串,环环相扣,解析核心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认知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变化、螺旋式上升的,因而设置课堂教学问题,必须针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进行。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原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掌握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技术,把问题设置在“已知区”和“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在此设问,有助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美,并最终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教师要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去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去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一位教师设置问题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问题1:假如你手里有一根长为20cm 的铁丝,将它首尾相接成一个正方形,这样的正方形唯一确定吗?(已知区)
问题2:若将它围成一个长方形,这样的长方形唯一吗?(最近发展区)
问题3:若将长方形的长设为 x,宽为y,是否满足x + y =10呢?这里的 x、 y的值唯一确定吗?(用列表法解决问题)
问题4:上面正方形的长、宽是否满足x + y =10呢?为什么却能唯一确定呢?(在填表取值过程中,学生发现当x=y=5时,长方形转化为正方形)
问题5:若在长方形的围成过程中另外增加一个条件,那么这样的长方形是否也能唯一确定呢?你能试添一个吗?(解析方程组的概念,探索方程组的解的概念的形成过程)
问题6:如把20cm长的铁丝换成20根长为1cm的木棒,将这20根木棒围成长方形, 这样的长方形是否有无数个呢?
问题7:如果给问题6增加一个条件,比如 2x-3y=5,这样的长方形是否唯一确定呢?
教师通过设置一个个问题,一会儿把学生的思维逼到绝壁悬崖,让它在绝处逢生;一会儿又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那广阔的天空,让它在高空中自由翱翔。这样的课堂设问艺术,运用各种方式、技巧,学生自然会有“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既增长了知识,又开启了智力,甚至有闪光的发现,独到的体验,该节课的核心知识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突破。
二、 合理安排活动,人人参与,渗透核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欲望则更为强烈。”有些数学问题需要在它的特定的环境中“做一做”,才容易洞察它的内在联系,发现解决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我们对待学生最根本的态度。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广泛、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思考,亲身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 精编精选练习,道道环绕,巩固核心
在课堂教学中,经过创设数学情境,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串及数学活动之后,学生对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再现出来,为此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编制一些习题来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外界刺激会产生体验,体验的深刻与否,一和刺激的强弱有关,刺激越强,体验越深;二与刺激的次数有关,一般来说,刺激的次数越多,往往体验越深;三与刺激的新奇程度有关,出奇制胜,容易引起注意。因此,我们在编制练习时,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进行充分地预测,既要安排一些基础性练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可以设计一些纠错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找茬,避免以后犯同类错误。还要设计一些综合性练习,逆向思维的练习及变式练习,这些练习的安排要从易到难,要有梯度,开始时起点要低,最后要求要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防止学习过程中发生“疲劳”,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达到巩固核心知识的目的。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