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教学软环境建设的技术处理与应用
课堂教学软环境建设只是一个理念,每个教师都可以有不同的做法,即过程可以有不同,但是评价的标准仍是没有改变的,因此在操作过程,涉及技术性的方面还是比较强。因学生不同,校风不同,教师不同,地域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根据研究发现,在建设软环境方面我们还是需要技术加工与处理,在应用过程中更需要把握原则,研究的结果表示,新课标形势下,数学课堂教学软环境建设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实用性原则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是人与人的对话,因此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大量的实践探索之后,我们发现有很多理想化的东西体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使得教学与理论之间的差距很大,我们很难把理想化的东西转化为实践,最多只能是把实践上升到理论,因此我们创造与提供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可以操作,便于操作的课堂,无论是从教学目标,情感目标还是生态目标上来说,都应该是人可以操作,人可以接收到的,要求普通的一线教师都会,同时教师加工后的信息通过教师传递出来,学生能接收到并能转化为自身所有的一个过程,这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因此软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不能高唱理论,要注重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
2.开放性原则
课堂是一个多元性的课堂,我们把传统的课型进行分类后发现有很多种,例如新授课,复习课,习题课等等,从上课的方式又可以分为讲授式,实验式,探究式等等,不管你怎么分类都是错误的,在一节课中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其中既有复习又有新授,既是专题又是习题,没有必要把课型分的很清,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更注重数学知识的连贯性,我们完全可以营造一个开放式的教学,学生需要什么知识,只要以这个为中心,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学生是自由的,可以采用多方式的学习,教学内容围绕这个中心也可以是多方面补充的,教学方式更可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放开,让学生、学习内容、教师处于一个开放性的状态之下,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活跃,知识才能丰富广阔。
3.多元性原则
多元性原则,这在数学课堂中是很容易把握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多方法可以解决的,即做到一题多解,但是多元性又不是仅仅指一题多解就能达到的,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多元解题思路,新知的多元分解思维,学生解决问题的多元呈现,师生交流的多元化转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多元化。一个多元化的课堂将会把知识演绎的更加活化,把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能更深层次的展现,对于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有更好的帮助。
4.独立与合作并存性原则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独立的,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内容,那么师生之间就是自由人,如何才能把握好合作关系也是课堂成败的重要因素,虽然教师是相对独立的,但是课堂角色赋于教师的就是要把内容加工再教给学生。同样学生的学习也是相对独立的,但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又要求从教师中获取信息并内化,这中间就有一个传递的过程,所以是独立到合作再到独立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教师的任务就很明确,那就是把知识加工成学生能接受的信息,学生在课堂中的任务也就是从教师那里接受信息内化为自已所有。在完成这个使命后,数学课堂就会完全变成一个合作创新的课堂,学生与教师拥有相同知识的情况下就可以把知识进一步进行合作深加工,让知识的外延达到更广。
5.时效性与应变性原则
数学课堂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知识的“消化”问题,这就是体现知识的时效性方面,如果知识能让学生当堂接受的,那就要求学生能即时消化并会应用,如果知识是还需要加深理解的,那么就要求加强课外训练,给学生的课堂环境就要求是内涵的理解加深。
所谓的应变性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差异,知识的难易,教师的讲解等等因素,造成了教师需要时时观察学生反馈的信息,做到应变有法,预料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
总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新课标前提条件下,我们要把课堂教学工作做到实处。做到实现新思想,必须走软环境的建设,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接收新思维,注重课堂教学的动态性与发展性,走创新之路,只有建设好一个软环境,学生才能真正做学习的主人,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