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1055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8:34:34
分享到:
三、使学生掌握阅读课本内容的方法
数学课本内容不外乎概念、定理、公式以及例题、图表等。下面我分别讲述理解上述内容的阅读方法。
1、概念的阅读
要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字、词、句,能正确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互译;要弄明白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就是说既能区分相近的概念,又能知道其适用范围。
例如:阅读三角形的高这一定义:“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学生只读这句话是不够的。首先应利用学生生活中已有的对“高矮”的直观认识,让学生比较一副三角尺在不同的情况下,哪一个更高。总结出比较三角尺“高矮”的一般方法:看“顶点”的高低位置,底面的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在此基础上,再思考:
1)从“顶点” 量到底边的“距离”其实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一个知识?
2)三角形的高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3)三角形的“高”与“高线”有什么区别?
紧接着,让学生指出三角形的“底”、“高”、“顶点”,并理解其三者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然后再让学生试着画出三角形的“高”,强调画高前必须先找到对应的底边和顶点,教师引导学生应用高的定义去解释,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提升对概念的理解。
2、定理、公式的阅读
  首先定理、公式的产生基本上都是为了研究公式所研究的内容而服务的,只不过不同的公式、定理,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可能不一样,教师对公式发生、发展过程都必须了解清楚,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探索这个过程。学生的能力,资料有限,这些内容须经过教师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自我发现的欲望,在探索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定理本身的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
1)分析定理中的已知要素及解决什么问题。
2)仔细研究证明过程,从中吸收思想方法、思路及策略经验,体会课本上不同的定理公式推导中用的方法。
3)注意体会公式的应用条件及应用范围
每一个定理、公式都是研究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我们要从阅读中体会这些应用条件和范围,从中得出一些经验体会。
4)注意定理、公式的变形与拓展
3、例题的阅读
例题是所学内容的应用举例。课本例题一般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关联性,它们或是渗透着某些数学方法,或是体现了某种数学思想,或提供某种重要结论。它既有内容的应用意识,也有巩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用。看例题要求学生先自己做,然后对比,从中可以知道自己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推理能力,也能看出自己书写的规范性,找出差距,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例如:浙教版八年级下册《2.3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1)》有这样一道例题:
用花盆培育某种花苗,经过试验发现每盆的盈利与每盆的株数构成一定的关系.每盆植入3株时,平均单株盈利3元;以同样的栽培条件,若每盆增加1株,平均单株盈利就减少0.5元。要使每盆的盈利达到10元,每盆应该植多少株?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songweiwei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