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背景与故事的关系浅谈

阅读:75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5:21:36
分享到:
蔡金杰
河南省长葛市第十五初级中学
【关键词】背景 故事 因果关系
【内容摘要】背景孕育着故事的诞生,左右着故事的进程,预言着故事的结果。从广义上讲,背景是故事的因,故事是背景的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正文】
所谓背景,这里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例如历史环境、政治环境。它是对故事的发生、发展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客观情况。具体说来,就是背景孕育着故事的诞生,左右着故事的进程,预言着故事的结果。从广义上讲,背景是故事的因,故事是背景的果,二者是因果关系。
一、背景孕育着故事的诞生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语文下册18课《将相和》(下同)一文中,开篇就点名了故事的背景:“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句看似很不起眼的一句话,却是“完璧归赵”故事的孵化器。
“完璧归赵”故事一开始就说:“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来换这块碧。赵王接到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秦王何以敢于对赵王予取予求,横刀夺爱?一个在赵国呼风唤雨、至高无上的王侯,何以惧怕秦王?不就是因为“秦国最强”吗?如果不是蔺相如的出现,和氏璧恐怕只有白白地、乖乖地送到秦国的份儿!
但正是由于蔺相如的出现,是事情出现了转机。在秦国,蔺相如和秦王斗智斗勇,使“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送回赵国。……蔺相如立了大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如果不是“秦国最强”,蔺相如怎么会脱颖而出,肩负着“完璧归赵”的重大使命,深入险境,同秦王抗争呢?又怎么能立下赫赫功劳呢?
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1课《范进中举》(下同)一文,故事开篇就写“范进进学回家,母亲、妻子俱各欢喜。正待烧锅做饭,只见他丈人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这本没有什么稀奇的事——女婿考中了秀才,老丈人来贺喜,理所当然。但后来胡屠户的话,就让人感觉腻味——他先数落范进是个“现世宝”、“穷鬼”,后来又说是“烂忠厚没用的人”——敢情这不是来贺喜,却是来借机教训女婿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呢?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科举制度——这一背景在作祟。自隋唐科举制度诞生以来,读书人要想取得功名,必须走科举这条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①一举成名,则高官厚禄,风光无限;名落孙山,则穷困潦倒,遭尽白眼。
胡屠户之所以道喜,就是因为范进“中了相公”,从此拥有了一块通往仕途的“敲门砖”,将来就是“老爷”、“大人”——这可得好好巴结巴结。但毕竟只是一个区区的微末“秀才”,最低等的文人,所以,他才敢放言肆骂范进,摆出老丈人的资格来教训女婿。胡屠户看似矛盾的行为,有着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二、背景左右着故事的进程
《将相和》“渑池之会”故事中,开始就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和大臣们商议说:‘去吧,怕有危险;不去吧,又显得太胆怯。’”一个简单的秦王之约,就让赵国群臣拿不定主意,还不是因为“秦国最强”吗?
渑池会上,蔺相如不畏强暴,以性命相胁,才逼迫秦王“只好敲了一下缶”。为什么蔺相如不真的和秦王拼命?因为他知道,拼了也白拼。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危及赵王的安全。只要达到目的,就要适可而止。廉颇既然已经在边境上做好了准备,为何不趁机挥兵杀过去,“擒贼先擒王”②呢?因为他也知道,可以挥兵而上,但很可能片甲无回。他只要陈兵边境,威慑秦兵,做好赵王的后盾即可。由此可见,“秦国最强”这个背景在左右着二人的行为,使他们有所顾忌,迫使他们做事拿捏好分寸。
12
     来源:网络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