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中“借钱遭骂,范进偷试”、“范进卖鸡,捷报到家”等情节,则是故事的发展。范进向岳父借钱时,“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说范进“癞虾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范进“出了场……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有早饭米”,于是范进“慌忙抱了鸡”去卖。“大家簇拥着要喜钱……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这些细节描写,既写出了范进的穷困潦倒,又写出了胡屠户的嫌贫爱富和众乡邻的趋炎附势。
为什么他们会有如此表现呢?这都是科举制度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范进在功名心的驱使下,宁肯挨骂也要厚着脸皮向岳父大人借钱。胡屠户对女婿毫无顾忌、不留情面的辱骂,那还不是因为范进是一个百无一用的穷秀才?乡邻们众星拱月般的恭贺,那也是出于对范进一举成名的羡慕和想沾光、借势的心理。说白了,他们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附庸者和牺牲品。封建科举制度在左右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好恶亲疏。
三、背景预言着故事的结果
《将相和》“负荆请罪”故事,既是“渑池之会”故事的发展,又是《将相和》一文的高潮和结果。
“廉颇很不服气,他就对别人说……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廉颇“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个连秦王都不拍的蔺相如,为何会对出言不逊、咄咄逼人的廉大将军有意避让呢?这在他对手下人的话中已经解释得很清楚。蔺相如不愧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很清楚“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他更明白赵国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他的顾全大局是和“秦国最强”密切相关的。而廉颇负荆请罪,也是因为“秦国最强”。在这个背景的作用下,这一将一相才演绎了一幕千古流芳的佳话。
《范进中举》中“范进发疯,屠户治病”、“乡绅造访,馈银赠金”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它们看似一幕悲喜剧,实则是一幕闹剧,令人捧腹,发人深思。它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所特有的乖异变态的人性。屡试不中的范进本已是对前途失去信心,但出于对生活无奈的抗争,仍抱着一丝渺茫的希望偷着去撞运气。一旦他猛然得知自己高中,思想上怎么也转不过这个弯来,怎么也不相信孜孜以求几十年的好事这么快就成为现实。在这突如其来的、强烈的喜讯刺激下,他的心理承受力彻底崩溃,于是——他疯了。与其说是他自己疯的,倒不如干脆地说是封建科举制度“逼”他疯的。
而胡屠户则彻底暴露了他趋炎附势、唯利是图的市侩嘴脸。此时,他说范进是“天上的星宿”、“贤婿老爷”。“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的去了。”是什么导致了胡屠户反常的举动?还不是因为范进高中举人,他这个老丈人今后跟着范进将是飞黄腾达、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张乡绅此时的出现则另有目的。他是在编织自己的关系网,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五十两白银,一处房产,立马就能得到一个官场上的坚强的助手,何乐而不为?但在范进未第,穷得揭不开锅时,如果范进乞讨上门,他还会如此大方吗?他其实是一个十足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利益既得者和卫道者。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③不管故事怎么发展,也不管人物言行怎么乖异,我们都可以在它们的背景中找到答案。总之一句话,明白了背景,我们就掌握了一把把开启故事的金钥匙。
【注】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出自宋代真宗皇帝赵恒励学篇。
②“擒贼先擒王”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前出塞》诗之六。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