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用户登录   注册  忘记密码  账号激活
您的位置:教学资源网 > 教研天地 > 阅读文章

学生说话能力培养之我见

阅读:612 次  我要评论(0)  收藏  2012/12/19 14:55:14
分享到:
    四既然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呢?按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和有序性原理,我们应该按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制订科学的训练体系、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分科型实验教材,对说话的培养有一个较科学的训练序列:初一:复述;初二:概述;初三:论辨;高一:辩论、演讲;高二:专题发言、辩论;高三:专题发言、论文答辩。这些训练序列,是有参考价值的。在具体措施上,我们则应抓住以下三个环节,对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整体的培训:第一,创设语境,鼓励学生“敢说”。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大敢说话,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意识的影响,“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另外,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生理变化,尤其是第二性征的出现,导致了学生自我封闭心理的产生,因而,学生不敢也不愿多说话。
据此,为鼓励学生敢说,我们必须创造良好的“语境”,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首先,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注意调动和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摆架子,要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副语言”,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平等地与自己讨论。其次,要引导学生打破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自觉“对外开放”,训练学生适应“语境”的变化,大胆发言。有些学生在小“语场”敢说,大“语场”不敢说;熟悉“语场”敢说,生疏的“语场”不敢说……。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使“语场”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内外结合,反复训练,使学生“敢说”。这是从外因入手,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第二,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能说”。激励学生敢说,这是第一步。学生敢说,但有时却又无话可说,或者想说而又说不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选准刺激学生说话的兴奋点,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或者非说不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思维紊乱的人,一定说不好话。只有思维清晰而又有层次,语言才会清楚而又有条理。所以,思维训练和说话训练应是同步进行的 .基于以上两方面,我们应把说话能力的培养与听、读、写的培养相结合,整体培训,才会真正使学生“能说”。在阅读教学中,可根据课文内容及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提出问题,或复述、或概述、或辩论、或作专题发言。学生每节课都要想问题、提问题、讨论问题,聚敛思维,再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反复训练,思维和说话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作文教学中,则可让学生口头作文,即席演讲等,这是发散思维的训练 .学生会想,会思维,也就能说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整体训练,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培养学生将 话说得清楚,让人听得明白。
    第三,教会学生说话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会说”。“敢说”是基础,“能说”是基本要求,“会说” 才是目标之所在。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它需要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牢固的记忆能力、丰富的联想力、想象力、缜密的思维能力以及出色的表现力。说话技巧的训练内容大体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语音和语调。语音语调的变化会带来语义的变化。语调的不同,语音轻重位置的不同,表达的意思 便有较大差别。所有这些,应训练学生注意准确运用。
    再次便是语速的训练。说话的快慢、急缓与表达的语意关系密切,喜、怒、哀、乐,各有所异,说话对象不同、内容不同,语速更应有异。所有这些,都应具体训练。此外,因说话时目的、对象、场合的不同而应采取什么样的措辞变化,如何把话说得大方、得体、有条理、切合语境,如何在说话时充分利用“身体语言”和 “副语言”等,这都要在训练过程中有所侧重。这样,学生掌握了这些说话的基本技巧,他们便会因时因地因 人而异,变得会说了。
    当然,说话培养的最终目的还是从整体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能真正成为 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要求的优秀人才。

    以上我们从造成轻视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原因、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重要性、说话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等几个方面,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诸要素进行了探讨。“听、说、读、写”本密不可分,“说”和“听”的培养更是紧密相连,我们这里将其分开、只谈其一,主要是限于篇幅,故不拟枝蔓。百川归大海,不管怎样,我们的目的,最终还是如何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来源:教学资源网  编辑:xuyunsong  返回顶部  关闭页面  
  • 暂时没有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