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时”的观点看,在语文能力这个整体中,“听、说”在先,“读、写”在后。“读”和“写”的培养属于语文科的学习,它们始于学校:“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它始于社会。人一生下来就开始接受“听、说”能力的训练。故而,我们这里所说的“说话”培养,不是指说零碎的话说俏皮的话或者简单的问答。它是指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说两三分钟以上,并且准确、周密、有条理、有头有尾的整段话、整篇话,它们有具体的要求:第一,要把话说得准确、得体,让人听了清楚、无误;第二,要用最少的时间,表达最多的意思;第三,要重点明确,有头有尾,意思完整,条理分明;第四,要生动优美,符合规范,能够吸引人、感染人。只有这样的说话才能收到语言交际的良好效果。这样的说话能力,也必须经过系统的训练才能形成。由此我们可说,学生说话的能力在语文结构体系中具有其重要的地位,任何的轻视或忽视都是要不得的,而且是不应该的。
三学生说话能力在语文能力结构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和作用。它可以更好地发挥语言学科的工具作用。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察:第一是交际工具的作用。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它包括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虽然运用口语交际会受时空的限制,但说话仍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因为以说话的方式进行交际既经济、方便而又有实效,它不需要什么特别设备(每个人都有一张嘴、两只耳朵),不需要什么特别原料(只要有空气,就能传播声音)。不管多么复杂的意思,人们都可以用适当的话把它说出来。因此,有资料显示,在人类使用的各种交际工具中,说话交际仍是最为重要的。
第二是思维工具的作用。众所周知,说话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将内部语言(思维)借助于语词,按一定的语法结构快速地转换为外部语言(话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总是边想边说、边说边想,内部思维与口语表达迅速传递,不断交错进行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马克思语)。在语文教学中,说话教学和思维训练是同步进行的。说话要边想边说,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敏捷,智力的迅速发展。一个思维混乱的人,不可能会说出很条理的话。叶圣陶先生在《说话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说话训练是开启学生思想之门、引导学生发表之欲的“总枢纽”。教师如果抓住了这个“总枢纽”,就会有效地带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叶老的这个见解应当说是十分深刻的。
第三是定向交流工具的使用。口语具有“定向表述”的特点,说话人是在一定场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讲述。为使表达收到最佳效果,就要使讲话合乎对象的社会地位、身分、知识修养程度以及所处的心理状态等。这也即是说,在说话时要考虑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人该说什么样的话才适合。哪些话该说,说到什么程度;哪些话不该说,如何随机应变,如何换个措辞、换个方式去说才恰当,以至如何注意说话的声音技巧等。此外,说话还可以借助“人体语言”(如说话时的手势、姿态动作等)和“副语言”(如讲话时的表情等)进行表述。这是口头语言表达的一个最大特色。因此,说话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发挥语言的工具作用。
从另一方面看,重视说话训练也是社会发展向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人们常说,当今的社会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科技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在人们广泛的交往及紧张的工作中,事事要求高效率,不可能事事都先形成文字再进行交流,用声音来传播和保留信息的机会越来越多,声音传播的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因此,重视说话训练更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