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素养
(一)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思想正确,思维深刻严谨。注重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真理,继承科学精神。仪表端庄,举止文明,态度亲切,热爱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能力要求
1、教学能力
(1)准确理解物理《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能力。对《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要深刻理解,全面把握,以此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与要求;制定学年、学期、单元、课时教学计划,按计划进行教学。
(2)正确把握教材的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的内在逻辑联系和结构体系。根据讲授内容、练习内容、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的衔接、实验的匹配和作业的布置等合理的安排教学。鼓励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3)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师要在对教材进行深入钻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设计和安排怎样引入新课,怎样课堂提问,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怎样复习巩固,怎样处理和安排实验等环节的设计和安排的能力。
(4)组织和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本功。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强弱,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1)准确、规范。物理教学语言表述准确,用语规范,注重科学性。
(2)富有启发性。语言生动严谨,有节奏感,有激情,富有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3)逻辑性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是教师思维形式和教学思路的反映。教师的语言逻辑性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前提的运用和结论的推导,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使用普通话教学。
3、板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如纲要式、图解式、表格式、问答式等,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理顺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教材的重点内容的与理解,帮助学生记忆、复习、巩固知识。板书板画应该规范,纲目清楚,设计合理,字体工整,画图准确。
4、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用能力
能够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具、学具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5、实验操作设计能力
具有独立熟练地操作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改造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排除实验故障的能力。教师要注意提高实验技能。
二、教学准备
(一)目标计划
1、根据物理《课标》或《大纲》的要求、学生的实际,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制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目标重点突出,表述明确具体,操作性强。
2、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学期开始,根据《课标》或《大纲》,制定出包括学期教学任务、教学进度、重要的教学活动等内容的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二)认真备课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认真备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其基本要求是:
1、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原则。了解各年级教学内容、要求及知识间的联系,了解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认真研读教材,全面准确理解中学物理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各章、节内容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内容,明确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和能力培养目标。
2、分析研究学情。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等,做到因材施教。
3、设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
4、细致准备实验。认真细致的准备实验,包括演示实验、随堂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等,既要重视先进手段和技术的利用,又要重视原有仪器、自制教具和小型实验的开发。教师在课前应做好实验预案,实验中让学生做实验学习的主人,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提倡堂堂课有实验。
5、认真编写教案。上课前认真编写教案。教案应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法、学法、教学设计、实验器材、科学探究、课内外作业、板书提纲等内容。教案要体现创新意识,尽可能多角度、大范围地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方向和教学过程中可能随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教案要体现个性化,要求教案“常教常新”。
三、课堂教学
(一)教学内容
1、科学性与教育性。讲述和解答问题正确清楚,无科学性和逻辑性错误。注重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性,教书育人。结合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与科学方法的教育。
2、发展性与创新性。重视教学内容的发展性,善于发现教学内容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明确。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课堂教学过程设计能体现重点,讲评不忘重点,练习安排紧扣重点,板书设计标出重点,归纳总结点出重点。注意分散难点,利用事例、演示实验、制作教具与挂图、多媒体课件等,创设突破难点的情景与措施,化难为易。
4、难度、密度恰当合理。难度以《课标》或《大纲》为依据,符合学生实际。密度力求合理,内容安排恰当,份量适中。
(二)教学方法
1、注重过程体验。根据学习内容及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论证推理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性。
2、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提供充分的条件,创设适当的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将科学探究与物理知识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适时反馈调节。教师要在课堂提问、板书板画、练习、讨论及操作中,及时收集信息,适时地给学生以点拨指导。并据此调节教学速度或改变教学方法。
4、当堂训练。每堂课根据课型要求,有适当的训练时间,及时进行反馈矫正,提倡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教学目标要当堂达标,减轻学生课外负担。
(三)教学过程
1、熟悉教案。做好实验和其它教具的准备。提前到位,准时上课。
2、实施教案。原则上按教案组织教学活动,防止出现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准时下课。
3、做好实验。正确、熟练地完成演示实验和指导学生完成教材规定的学生实验,注意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演示实验和教学辅助课件等操作准确、规范、熟练。
4、启发引导。教师有问题意识,善于提出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提出的问题富于启发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
5、课后反思。课后应及时收集教学中的反馈信息,作好教学后记,记录教学效果、教学得失,总结经验体会,以利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