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教学难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课前准备
课件、凸透镜、凹透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故事:寒冷的冬天,一批旅行者冒着零下48°C的严寒跋涉着。到了中午,他们准备生火做饭,可打火机丢失了,怎么办?博士想了一个巧妙的方法:他们砍下一块冰,做成一块水晶般透明的透镜,用这透镜对着阳光,于是就生起了火!同学们,你们信吗?过渡:其实博士做的是一个凸透镜,是透镜的一种,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透镜。
二、学习目标
教师:看今天我们可能会有什么收获。
1、知道如何区分凸透镜和凹透镜。
2、知道关于透镜的几个概念: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3、知道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三、新课教学
1、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小组活动:教师将透镜分发给各小组,让学生感受两种透镜的特点。
(教师:我们前后4人一个小组,每组有两种透镜,大家仔细观察,再用手轻轻地摸一摸,感受一下两种镜片有什么不同?)(学生体验并回答)
教师讲解: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我们叫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教师出示其他形状的透镜。再说明透镜是组成照相机、投影仪、显微镜、电影放映机等光学仪器的重要元件。
2、认识几个新名词
介绍一下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对于光心,让学生知道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即可。
3、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教师引导:我们知道两种透镜形状不同,那么光线通过透镜之后的传播方向是不是也不同呢?下面我们让光线分别通过两种透镜后照射到白纸上,看白纸上会有什么现象?
小组活动:如果有阳光的话,靠南边的学生借助太阳光,靠北的学生利用手电筒的光(距凸透镜要远些),分别正对透镜照射,我们在透镜的另一侧放一张白纸,调整透镜到白纸的距离,仔细观察白纸上看有什么现象。学生试着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教师提示太阳光可以看成是平行光。
教师演示:利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和凸透镜演示并讲解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根据学生作图情况反馈,给出焦点和焦距的概念,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还要说明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凹透镜的焦点是虚焦点。帮助学生领会虚焦点的含义:除让学生迎着光看外,可以借助光路图告诉学生刚才观察到的现象。演示每个透镜的焦点有两个,它们关于透镜的光心对称。再换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实验,得出焦距越小的透镜,会聚或发散光线的作用越明显。
(让学生发表自己实验得出的结果与演示实验的结果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集在一点,这个点叫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