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噪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止噪声的途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噪声的来源。
2.结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声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的知识,思考防止噪声的途径。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知道噪声危害的基础上。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声音文件、多媒体图片、泡沫塑料、玻璃、音叉、示波器、铁钉、耳罩等。
学生准备:泡沫塑料(或铁皮)和玻璃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用泡沫塑料刮玻璃发出声音。
(2)敲击音叉发出声音。
多媒体播放几段不同的声音:包括三种乐音与三种噪音。(注意要贴近学生实际,最好有情景视频,如百灵鸟在鸣叫、钢琴家在演奏钢琴曲、用铁锨擦水泥地面的声音等)
指几名学生谈谈听到这些声音的感受。
提出问题:(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通过让学生听乐音与噪音,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且逐步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二、进行新课
1.噪声及其来源
师生共同活动: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作比较。
实验结果: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没有规则,音叉声音的波形有规则。
学生小结: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学生举例:请同学们说生活与学习中噪声的来源或现象。如: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等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等的喧哗声。
(5)如自习课时隔壁教室大声播放歌曲等。
2.噪声的大小及危害
学生活动:阅读讨论教材本部分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__________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__________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__________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__________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________dB。所以,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__________d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