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乐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的大小与声源振动的振幅和距声源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让学生明白乐音的三个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音色。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塑料尺、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新课引入
先请大家闭眼聆听一段轻音乐,互相交流感受,然后引导大家对乐音下定义。
提出:同样是乐音它们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声音有大小、高低之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各有区别的结论。最后总结出乐音有三个特征,再提出这些特征与声源振动情况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展开
1、实验探究音调的高低
组织学生用塑料尺做此实验。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进行讨论:拨动时用力的大小不变,只改变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所观察到的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由此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主观感受的音调高低和刻度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关系?
再次提出频率的概念,并复习其单位,用波形比较频率。
1.通过示波器观察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不同频率的声音的波形有什么差别。
学生观察并回答:两个频率不同的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相似,但频率高的音叉的波形要密一些。
2.通过示波器观察不同的男、女同学发出声音的波形,比较男、女学生声音的波形有什么不同。
强调音调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一般情况下声源振动的频率越大,主观感受的声音越尖细,音调就越高。
例1:男生说话声音较粗犷,女生说话声音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频率不同。
方法总结:①男生声带较厚,频率低,声音低沉浑厚;女生声带较薄,频率高,声音尖细。②音调与物体的关系:相同材质的物体,体积越粗大,音调越低。
例2:当往开水瓶中倒水时,开始时音调低,水将满时,音调高。这是因为,向开水瓶中倒水时,能引起开水瓶中的空气柱振动而发声,水未满时,空气柱较长,振动频率较低,声音音调较低;反之亦然。所以,我们可以根据音调的高低就可以判断开水是否装满。
2、响度
响度又称音量或声量,是人耳对声音感觉的强弱。在声学上人们通常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算声音的强弱,其符号是dB,分贝数越大,表示声音越强。
让学生试着利用身边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响度,并注意观察响度变化时振动现象有什么不同?例如:将一根橡皮筋拉紧,轻轻拨动和用力拨动;也可以敲桌面,轻敲和重敲进行观察,比较响度不同的时候到底是改变了声源的什么因素。
3、音色
频率的高低决定声音的音调,但是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便音调和响度都相同,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它们。这表明在声音的特征中还有一个因素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
播放不同的乐器演奏的同一首曲子,让学生区分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进而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是凭什么区分出不同的乐器的?学生会感性地认识到在音调、响度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的差异就是音色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