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认识声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经验的联想,能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问题,通过实验,经过分析、总结,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必须要有介质。
2.从生活、自然现象的实例中引出物理问题,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
3.培养使用手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物理实验的习惯和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4.在探究活动中,能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会提出问题。
课前准备
课件、扬声器、音叉、音乐芯片(或小闹钟)、瓶口插有玻璃管的软木塞的广口瓶,装有色儿的玻璃缸、抽气机、鼓、小纸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根据素材中的图制作声形并茂的课件、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世界。
师:在这声音的海洋中,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讨论、交流后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耳朵里?我们足如何听到声音的?……
二、新课教学
(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接下来我们先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请每位同学用手指放在自己正在发声的喉头感觉一下。
生:正在发声的喉头在振动。
播放蟋蟀呜叫的录像片或光盘,让学生观察正在呜叫的蟋蟀翅膀在振动。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呜叫时的姿态?
生甲:蜜蜂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发出嗡嗡的响声。
生乙:鸟呜叫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膜的振动。
生丙:雄蝉鸣叫是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当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振动,这些振动通过共鸣室的放大,最后发出非常响亮的声音来。
……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说明你们对生物很感兴趣,观察很仔细。你们知道有一种树叫笑树吗?笑树是怎么发出声音的?
原来笑树果实的外壳上面有许多小孔,经风一吹,壳里的籽撞击壳壁发出声音,就像人的笑声。
师:根据以上例子,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声音与物体振动有关。
师:下面请大家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l:小纸人在播声的扬声器上跳动;小纸人在发声的鼓面上跳动;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师:由以上演示实验的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生乙: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各种乐器在演奏时都是通过相应部位振动而发音的。如二胡、小提琴、大提琴等弦乐器与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出声音的。
请你再举出一些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