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扫描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1)振动:物体沿直线或曲线的往返运动叫振动,往返一次即振动一次。
(2)能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人说话靠声带振动,弦乐是靠弦的振动,管乐是靠管内空气柱振动,蝉鸣靠胸部的两片鼓膜振动,鸟靠鸣膜振动,蟋蟀、蜜蜂、蚊子、苍蝇是靠翅膀振动发声。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错误的表述: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声的介质:凡是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2)声音靠介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声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气体中的声速小于液体和固体中的声速。)
(2)声速还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声速越大。在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3)人类的听觉范围:一般在20--20000Hz范围内。
重点难点解读
重点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
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对点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
【例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 (填“振动”或“静止”)
状态;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 (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
【答案】振动;会。
【解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在传声的介质处于振动状态;
声音在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速还与温度有关;当声音从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声速会发生变化。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例题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
【解析】A.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受温度的影响,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故A说法正确。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说法错误。
C.座机电话间是靠变化的电流来传播声信号的,即导线传递的是电信号,故C说法错误。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D说法错误。
知识点三:声速
【例题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15℃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从声源处防止噪声产生
C.座机电话间的导线传递的是声波信号
D.区分钢琴和二胡的声音是根据响度来判断的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