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
(一)运动的普遍性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宏观物体的运动
学生话动: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进一步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刚刚走上讲台进行朗读的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
老师提出问题:当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