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播和电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无线电广播的大致工作过程。
大致了解电视的工作过程。
了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
重点与难点
①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初步认识科技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实物投影仪,收音机、电视机和移动电话各一台,教师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说明
|
|
课前活动
布置学生在课前利用能利用的一切资料:教材、科普书籍和网络等,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本节内容:
①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依靠什么传过来的?
②无线电信号是如何发射的?又是如何接收的?
③电视的工作过程是什么?
④移动电话是怎样工作的?设立基地台的原因是什么?
⑤无绳电话又是如何工作的?
|
学生在课前利用手中的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处理信息。
|
利用现有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
体现新课程是“完全开放的、学生自主参与的全新课程”的理念。
|
|
课堂活动
①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广播、电视的图像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在此过程中电磁波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b.在讲述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时可与信鸽加以类比,强调电磁波在此过程中起着运载信号的作用。
|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的观点适当加以交流。
归纳出电磁波是传递信号的载体的结论。
|
学生调查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教师要在此加以指导,初步培养学生的交流和信息处理能力。
|
|
②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a.引导学生利用他们在课前找到的资料讲述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述:
(1)信号的发射:首先用话筒把声音信号转换成音频电信号,但音频电信号不能用来直接发射电磁波;再由载波发生器产生高频电磁波,通过调制器把音频电信号加载到高频电磁波上;最后通过天线把载有音频电信号的电磁波发射出去。
(2)信号的接收:先利用放在电磁波传播空间中的天线接收电磁波;由于天线可以接收很多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它们都转变成声音,那只是一片嘈杂声,什么也听不清楚。因此需要再利用收音机调谐器选出我们所需的某一频率的电磁波;如果把调谐器选出来的频率很高的电信号直接送到耳机,还不能使耳机发出声音。所以需要从高频电信号中取出音频信号,放大后送到扬声器里,扬声器把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
|
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让学生归纳出信号的发射是由电台完成的,信号的接收是由收音机完成的。
|
投影无线电广播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过程图。
辅助以一些图片和多媒体动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