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师生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适应
3.建立密度的概念
|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主要教育目标
|
|
课题引入
|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辨物质种类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
观看作品
|
从学生的想法选择比较典型供大家思考,并对进行分析,总结。
|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信息的分析,加工能力。
|
|
分组讨论
|
通过先前的观看和思考,进行讨论。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学会合作,交流。
|
|
评价归纳
|
将感性的认识进一步的提升,形成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如何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达。
|
|
复习规律
|
重点突出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
|
加强密度性质理解,为其的应用打下基础
|
|
巩固练习
|
通过密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
提高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
|
应用
|
利用几个问题,将密度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科学技术的探索意识。
|
|
总结
|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
|
知识的回顾
|
|
作业
|
制作自制量筒和天平,测量身边物体的密度
|
内容的进一步理解
|
(二)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