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力 弹 力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和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教学重难点
1.力的概念
2.弹力与形变的关系
教学器材
弹簧、弹簧测力计、气球、橡皮筋、橡皮泥、钩码、刻度尺、条形磁体、小磁针。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导入新课
1.活动:师生互动,掰手腕。
问:还有做什么要用力,能不能举些事例让大家感受一下?
2.教师: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中,我感觉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力已经有了认识,只是没有深入、系统的学习过。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力
引导:我们知道做很多事情需要用力,但究竟什么是力呢?
(1)学生观察教材P44四幅图,投影展示并文字表达每幅图。
(2)分析每一个动作过程,总结出力的定义。(一个物体作用于另一个物体)
【结论】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回答)
力的符号(F);力的单位(N)。
(3)活动:鼓掌鼓励一下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
问:鼓掌要用力吗?一只手能鼓掌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孤掌难鸣”说明了什么?。
【结论】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
(4)活动:磁体靠近小磁针,小磁针发生偏转。
问:磁体与小磁针之间有力的作用吗?你是从什么现象得到结论的?这两个物体接触了吗?两个物体之间要产生力的作用一定要接触吗?
【结论】物体间产生力的作用不一定要接触。
2.弹力
引导:力,看不见,摸不着,那我们怎么感知力的存在呢?
(1)活动:学生实验。手压气球;手压弹簧;手拉橡皮筋;手压橡皮泥。
问:气球、弹簧、橡皮筋、橡皮泥受力了吗?施力物体是谁?这四个物体受力后,发生什么变化?这个变化有区别吗?能不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呢?
【结论】物体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物体形状的改变,叫做形变。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例如:气球、弹簧、橡皮筋受力后。
形变的物体在撤去外力后不能自动回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例如:橡皮泥受力后。
(2)活动:手拉弹簧,将弹簧逐渐拉长,感受弹簧对手的力。
问:手拉弹簧时,手感觉受到力吗?这个力的施力物是谁?
弹簧伸的越长,手受到的力如何变化?